北京市自2006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连续三年共选聘8000多名各类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任职,实现了当时制定的每个行政村两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得到了什么锻炼?北京市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中有哪些特色?对此,北京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史绍洁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青年报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三年以来的整体情况。
史绍洁:北京市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为促进首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为优化党政干部队伍来源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提供了持续的人才保证。
为此,北京市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选聘2016名、3025名、3095名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到北京市13个郊区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目前正式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有7685人。北京农村地区目前共有183个乡镇,3955个行政村,因此已经实现了当初制定的确保3年之内实现“村村有大学生”、力争一村两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
中国青年报记者:北京大学生村官的学历构成及男女比例是什么样的?
史绍洁:三届大学生村官中,有博士1名,硕士381名,占5%;本科生4565名,占59.4%;专科生2738名,占35%;其中男生4087人,占53%,女生占47%;中共党员2268人,占29.5%。
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些大学生村官从高校到农村最基层工作,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如何?
史绍洁:这些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成为一支新的生力军。
一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着眼于发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协助村“两委”制定实施本村长期发展规划,引进专家项目,发展专业合作社,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承担文秘档案、户籍管理、计划生育和民主选举等重要工作,提升了农村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村内广播、报栏、讲座等多种手段,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