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通过科研项目、高校科技园吸纳毕业生创业就业。
记者李鹏翔武汉报道:常学立是武汉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从毕业至今,他就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做科研助理,协助导师继续从事毕业前的课题研究。 像常学立这样在武汉大学科研流动岗位上工作的毕业生还有300多人。武汉大学以科技部等五部委下发的《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为契机,将科研流动岗位聘用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体系,由一把手亲自负责,层层落实。
在流动岗位聘用工作中,武汉大学不局限于国家重点、重大项目,还扩展到一般科研项目和人文社科项目,鼓励各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聘用流动岗位人员,进一步拓展选聘毕业生的岗位范围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武汉大学今年科研流动岗位实际聘用毕业生35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6人,硕士研究生112人,本科生193人,专科毕业生6人。
受聘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流动岗位聘用合同,实施规范的合同管理。学校明确规定,科研流动岗位人员享受与同期毕业的正式工作人员一样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完成工作任务情况计发。除社会保险外,他们还享受学校一定额度的住房补贴。
武汉大学认为,利用科研经费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有利于促进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适应新的就业模式,有利于推进高校加强专职和流动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科研预算与投入体制的改革。
记者董春蕾济南报道:为应对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山东大学鼓励各研究团队利用各种方式吸纳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科研辅助工作。
山东大学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双向选择方式,选聘高层次毕业生,重点选聘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在重大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方面,山东大学鼓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实施需求选聘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包括科学研究人员、科研助理人员、实验操作人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