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不仅有勇有谋能吃苦,而且早早在大学期间就利用各种机会锻炼本领,历练胆识,还善于抓住机会借“东风”。
郑州博克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24岁的杜克去年刚从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毕业,他说,自己原本和很多同学一样对创业毫无概念,大三寒假,偶然看了一套《赢在中国》节目光碟,被创业选手的激情感染,也想成为马云先生那样的人。
杜克说,家人对他创业的想法很支持。了解到北京某公司对一项高中生升学指导系统招标后,他果断出击,在家人的协助下争取到了河南的代理权。毕业后,他拉来好友,挖来专业人才,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如今,公司已经有了固定项目和10多人的团队。
去年从郑州大学毕业的张惠敏,在摸索中走上创业路,并成为创业明星。考上大学后,她就自己挣钱解决生活费和学费,从发报纸、卖电话卡到批发电话卡,最终把目光投向在高校很有潜力的旅游代理上,打出了“校园风”品牌。去年年初,她和搭档陈友军、高炬凭借出色的创业方案赢得了8万元创业基金,她不失时机地为“校园风”注册了商标。如今,“校园风”假日旅行占据了80%的校园市场,并在网站上开发校园消费市场,他们的目标是打造校园第一消费品牌。
说到创业,22岁的何永亮名气也不小。作为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的大四学生,他已经创业3年,成为郑州一家固定资产50万元的标牌制作公司的老总。
何永亮在入学后就做了一份详细的“创业计划书”,利用节假日到手机城、旅行社、互联网公司打工,积累了经验、人脉和资金,他曾在大二下学期建立自己的网络营销实训中心,但生意没有预期的好。2007年,他和朋友阿牛接下一家标牌材料厂,开始实体经营的尝试,通过网络进行宣传销售,业务不断增加。
摸爬滚打一番后,何永亮对创业有了更深的感触,他建议缺乏经验的学生不妨先择业再创业,不要误打误撞,同时要学会借力,尽可能找到专门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扶持的机构,获得前瞻性的指导,他本人就通过“大学生创业网”获得了不少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