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这主要表现:一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而社会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却在进一步减少;民营企业、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下基层就业的渠道不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不适应的矛盾突出,部分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需进一步解决;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相适应,等等。要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促进
大学生就业提供基本保障
一是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扩大大学生就业机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和各级政府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注意增强扩大内需投入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针对性,在新投资项目审批、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多考虑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方面的可受性,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创造直接安置的就业岗位。
二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力所能及创造就业岗位,保障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良性互动和正向循环。推进就业工作,重点是创造就业岗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继续接收吸纳大学生就业,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置地方项目,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就业。企业要转变用人理念,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要加强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制度等改革,创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
三是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变被动的就业观念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