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四:
校企搭桥 培养学生“老板”
职业高校内还有一种常见的帮助学生创业的模式称为“校企搭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早在去年就设立了学生创业工程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学生的创业牵线搭桥, “以前我们的学生有专利、有想法,却找不到市场。所以,我们中心就是要尽可能帮学生寻求合作伙伴,让学生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该中心负责人刘老师说。
在职业学校,市场与学生之间缺乏桥梁,使学生不少好成果不得不躺在学校的档案室内。“中心成立后,我们通过联系企业、银行,希望能为学生创业寻找各种所需要的社会资源。”
思考:创业课程旨在培养创业意识而非技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生们普遍反映创业最缺的是资金和经验。
所幸的是,政府部门以及商业机构已经为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提供了方便。
创业最缺资金和经验
记者昨日从佛山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获悉,目前大学生创业融资有两个渠道,一是可以通过邮政储蓄贷款,邮政储蓄现提供的小额贷款比较适合大学生创业;二是佛山五区劳动部门都出台了具体的帮扶措施,从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减少大学生的创业负担。
而大学生创业面对的另一只拦路虎:经验和人脉,却难以通过简单的政策帮扶来解决。
彭先生2005年毕业于机电工程系。他一出校门就与同学一起投入了创业浪潮中,但是却不顺利。后来,他到一家公司打工,积累了经验之后再次创业,获得了成功。回想起这4年来的创业、打工经历,彭先生感叹不已。
彭先生总结道,大学生初出校门,除了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外,还需要有经验、有人脉,要会运用社会资源,方能在创业中站住脚。
“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只能为学生创业打下理论的基础,比如如何注册登记公司、公司的组织架构等等,但在实际创业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都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能够解决的。”“我觉得大学生想创业,需要在社会上磨炼三五年后,再创业。”
多年从事学生创业辅导工作的广东纺织技术学院学生创业工程中心负责人刘老师认为,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而非技能。“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而非具体的方法。”(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