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通胀经常是假的,CPI上涨很多,但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无关。所以,最近我经常在提一个问题:货币投放多了是否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要弄清这个命题,我们至少需要明确两大前提条件:第一,各国货币地位平等,一国经济独立运行,不受其他国家经济变化干扰;第二,经济应当处于增长周期。
为什么需要第一个前提?因为我们看到,当全球主导货币——美元大幅贬值时,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会暴涨,工业原材料价格也会暴涨,中国等所有弱势货币国家都会因此而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样的通胀,是输入性通胀,绝非一般意义下的“本国经济过热,货币需求过旺所导致的通胀”。
为什么需要第二个前提?因为只有在“经济增长周期”,货币投放过度才会引发通货膨胀。哪个国家在“经济衰退周期”不是减息、投放货币?又有哪个国家因为衰退而投放货币却引发了通胀?至少我的历史资料储备中,没有这样的先例。
可以肯定地说,当今世界,上述两大基本前提条件都不存在。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早已击破了国家经济的独立性,而且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是平等的,是以美元为主导的一体化;第二,目前中国和全球一样,经济都处于衰退周期,而非增长周期。
所以对于中国来讲,通货膨胀也许是货币问题,但不一定是人民币的问题,而很可能是美元的问题。中国看待通货膨胀问题,必须分清真假,必须首先看清通胀发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我认为,从成因的角度看,通胀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一是“内需过旺型”——由于内部需求过于旺盛而导致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二是“供给不足型”——由于内部的供给不足导致的通货膨胀。比如说,这几年经常出现的猪肉涨价、食品涨价,很多不是缘于需求过旺,而是缘于供给不足。
三是中国主动进行价格改革,引发物价上涨。
四是输入性通胀。与前面三类通胀是“内生性”相比,“输入性通胀”是外部原因导致的通货膨胀。比如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大涨,最终传导到消费品,形成CPI的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