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宗教传统,历史的烙印也很深。中国经历了世界上最长的封建社会,“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少企业家有“帝王崇拜”:企业是自己的“小小帝国”,希望代代相传,从一世到万世。正如《过秦论》中所说:“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不过,不少“富二代”却无意成为“富二世”,至少还不急于把“天下”接过来。最近有调研显示,只有20%的“富二代”明确要接班。他们觉得,已经富可敌国,何必苦苦奋斗,重走第一代的老路。不如专注于从富到贵的转换,同时享受人生。 还有些“富二代”比较西化,追求自我,崇尚独立,不是简单地去接家族企业,而是在广阔天地走自己的新路。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不去依附父亲已有的产业,而是在通讯传媒等新领域开疆拓土,打造“盈科”系企业。美的老板何享健的儿子何剑锋,同样在家族企业外创业:1994年开始在顺德做小家电贴牌生产,虽然是依托美的,但毕竟另起炉灶。8年后更名为“盈峰集团”,拥有5个实业公司,并从美的收购了易方达基金25%股权,从实业转向投资,走出独立的道路。
接班人选——何必急于上位
总结起来,有四种“富二代”类型不适合快速接班:品行不端,兴趣不高,能力不足,准备不够。
首先对“纨绔子”要非常谨慎,而这在“富二代”里并不罕见。正泰集团曾酝酿成立“败家子基金”,让不合适的第二代不必加入企业就衣食无忧,不失为高招。如果把“江山”传给秦二世或隋炀帝这样的接班人,的确会祸及基业。
对于那些接班兴趣确实不高的第二代,其实不用勉强,因为做企业千辛万苦,需要极大的内在动力,是不能强求的。汇源的朱新礼,没有马上要求退伍的儿子介入经营,更没有规划其接班,因为其更愿意追求企业之外的事业。这样做是理智的。
对于能力欠缺的第二代,创始人不能被期望冲昏头脑,虽然这很难。力帆的尹明善很清醒,当看出儿子尹喜力经营工厂心不在焉时,另外聘用厂长辅佐他,后来派他去经营足球,发挥其所长。最不清醒的是王安,非得让平庸的儿子接班王安电脑,结果骨干流失殆尽,一代巨擘以破产收场,令人扼腕。
也有顺利的,山西首富海鑫钢铁董事长李海仓被枪杀时,儿子李兆会还在澳洲读大学,最终他爷爷拍板由他接班,而不是身居公司要职的叔叔们。这完全符合中国王位继承的原则,所以并无异议,结果也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