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在通过信息技术将历史上曾经生产的种种媒介内容融入比特之海,同时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继续生产内容。而且,以往社会中的信息生产和流通,主要遵循“先过滤后发布”的原则,大众媒体、教会、学校、专家权威等扮演了把关人和过滤器的角色;如今,越发普遍的却是信息的“先发布后过滤”。
本来,人们将“消除不确定性”作为信息的定义,但浩如烟海的信息似乎又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人内心的焦虑。因此,信息过滤机制在我们的时代变得空前重要。新的信息过滤机制,是科技发展与社会演进的综合产物,前者的代表是人人熟悉的搜索引擎,后者的典型是网众之间彼此分享、评价、分类、推荐的行为习惯。而人们通过这一信息过滤机制获取信息的过程,不仅仅是所谓的“推”(push)或者“拉”(pull),而是一种内容之源(feed)流动的过程。这样的机制和过程,究竟将带来“群体智慧”还是“群体极化”?值得我们一直追问下去。
过滤机制之一: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一整套复杂的软件,运行在无数台计算机上,无时无刻不在整个网络中抓取和存储网页及内容,并进行编目索引,纳入数据库;同时也立即回应来自无数用户的搜索请求,将相关的搜索结果发送到用户的终端上。至于索引、排序、呈现的相关算法,则成为各搜索引擎公司的核心商业机密。
没有搜索引擎的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恐怕已经很难想象。但搜索引擎的历史其实并不算太长。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搜索引擎的前身,第一个有类似于当今搜索引擎功能的程序叫“万维网漫游者”(World Wide Web Wanderer);到了1995年前后,Yahoo、Excite、Lycos、Altavista等一批网站开始提供具有搜索功能的网站目录。但搜索引擎在全球范围成为人类依赖的信息工具,是以Google的崛起为标志的,在中国则可以用百度的成长作为标识。Google.com于1999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向世界提供服务,而百度于2001年8月发布了测试版。
搜索引擎对今天的互联网用户有多重要?有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中有81%的人使用过搜索引擎(TNS, 2008);中国互联网用户的73.3%,即超过2.8亿人使用过搜索引擎(CNNIC, 2010)。在一项抽样调查中,52%的互联网用户认为Google是他们最为珍视的网站,甚至愿意为使用它而每月付费(Rubicon Consulting, 2008)。搜索引擎的存在,一方面使得海量信息不至于成为一种无组织无秩序的负担,另一方面使得普通个人从中挑选与获取信息的成本极大地降低。当人们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接触到自己想要找的信息时,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一次“大海捞针”式的过滤。
搜索引擎除了帮助人们跨越空间、行业和领域的鸿沟获得信息外,也在不知不觉中抹平了时间的皱褶。想象一下上个月的旧报纸、上周播出过的电视或广播节目乏人问津的命运吧,时间曾经是横亘在媒体内容和用户需求间的一道壁垒,尽管不像空间那么引人注目。但由于搜索引擎的存在,当一则新闻随时间的推移从各大网站首页消失之后,来自天南地北的用户们仍然可以找到它,这取决于该信息与个人需求的相关程度,以及其所在页面的重要程度,时间因素仍然存在,但已不再那样至关重要。媒介环境中的游戏规则因此被部分改写了,曾经具有纵深感的历史仿佛已被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