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的例子说明了在某个运用了社会性软件的网站内部,协作过滤的信息过滤机制是多么卓有成效。而事实上,跨越各个不同网站的协作过滤也能高效运作。这得益于RSS订阅技术、Twitter等微内容发布渠道的普及、热门的社交网站纷纷开放平台让各种应用插件进驻。手机短信、门户网站、个人博客、论坛社区因此而被贯通,各种媒体内容可以用超链接的方式,非常方便地被分享并添加标签和评论。
聚合信息“源”,形成信息“流”
如今互联网——尤其是社会性媒体——上的信息或者内容,普遍可以转化成“源”(feed)。通过新的信息过滤机制,普通个人可以有选择地“聚合”(aggregate)所需要的“源”,汇聚成个性化定制的信息之“流”(flow)。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所谓“推”(push)或“拉”(pull)来描绘信息传受关系。更形象也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个人通过信息过滤机制,对海量的信息源头进行筛选甄别,并与所需要的节点之间建立联结,形成自我中心的网络,随后内容自然会从不同的“源”头聚合起来并“流”动过来;而个人也可以随时切断联结。不同个人建立或中断与其他个体间联结的过程,也就是媒体使用者间的新型社会网络不断重塑的过程。
内容转化成“源”并被聚合是通过RSS技术来实现的。RSS即“真正简单联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缩写,所谓“真正简单联合”,类似于传播学中常提到的传媒集团的“辛迪加”,即相同内容在不同渠道中出版和播放。一个网站以RSS格式发布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地被其他网站自动读取并以某种格式自动发布出来,从而形成“联合”,达到在不同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目的。它被广泛用于各种按时间顺序持续发布信息的网站。
而“源”——feed则是一种向用户提供持续更新的内容的数据格式。Web2.0时代的大小网站,几乎都有能力将其内容以RSS源的方式发布,让用户来订阅。所发布的每个项目中,至少含有标题、内容简介、来源网页的链接(URL);还可以包括日期、作者、该页完整内容甚至广告等。而用户则可以选择某一个固定的“入口”或“界面”来收取并浏览所有订阅的RSS源的内容,这就是“聚合”(aggregation)。用户的选择包括:RSS阅读器(例如各种电子邮件客户端或专门的软件),专门的在线RSS阅读网站(如Google Reader、Bloglines、抓虾、鲜果等),很多网站也集成了RSS订阅功能(如Google或Yahoo的个性化主页,豆瓣网的“九点”等)。通常这些“聚合器”(aggregator)会定期(从每小时到每天不等)去检查所有人订阅的所有源是否更新,并收取更新内容;而发布内容的网站也可以用“ping”的方法通知聚合器立刻去收取内容。尼葛洛庞帝多年前设想的那份可以高度定制化、个性化的“我日报”(Daily Me)早已经实现了。
群体极化,还是群体智慧?
新的信息过滤机制或许可以令我们缓解对“信息过载”的恐惧或焦虑,然而围绕它仍在产生其他争论。笔者认为:人类历史上从不存在个人可以不经任何过滤机制直接面对所有信息的情境,将来也不大可能出现。今日情势之不同,其一在于信息爆炸;其二在于过去时代里信息过滤机制由权威与精英把持,目前则有一部分由普通人在其他个体和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掌控;其三在于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信息交互行为大大增多。相比权威不容置疑、个人选择匮乏、信息更为同质、交互成本更高的时代,难道一个有着纷繁信息、更多选择,并提供了挑战权威、人际交互、信息过滤的有力工具的时代,反而让个人变得更加无所适从、更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吗?
人类正站在又一个新时代的开端,面临又一次集体成长。在削弱甚至颠覆权威之后,普通个人应当学习如何利用新的信息过滤机制,如何自己选择和决定。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