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这个低门槛的模式,银行值不值得做?
提出这个问题,必须先问另一个问题:银行为什么要做团购?
银行为什么要做团购的理由很简单。团购是什么?团购其实是中介。它的上游是商家,下游是消费者。用下游“团”起来的力量去低价“购”上游的商品,即为团购。团购作为生意买卖的一种形式,其必要条件便是需要有比较充沛的买卖双方资源,以及顺滑的支付通道,来实现“团体化的购买”这一消费行为。
这是银行可以做团购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其先天基础。单就银行目前经营状况和市场地位而言,它起码拥有客户资源、支付工具和诚信基础三大引以为傲的优势,足够令它在团购市场玩得风生水起。
看看目前市场上的玩家,基本可以划成两类:一类是白手起家的“穷小子”,他们是这波战役的先锋队,如美团、满座等,因为起步早、脑子活、混得脸熟,所以市场份额排名相对靠前;另一类是那些显赫一方的“江湖大佬”,他们是这场战役的搅局者,如QQ团购、糯米(千橡)等,凭借着业已掌握的庞大用户量,一边毫无风险地捞油水,另一边也悄悄地改变着既定的市场格局。
谁都清醒地明白最后的幸存者寥寥无几。低价格、低附加值、低门槛的“三低”团购模式,对于每个玩家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难以突破;另一方面,新兴对手的准入又难以阻挡。与多数团购网站没有客户积累,不惜采用返金的模式来招揽客户不一样,银行因其浸淫对公对私业务多年,本身就掌握了商家和消费者两端客户,只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的银行,最少也拥有近万家的特约商户,和数以百万计的信用卡持卡人。所以在挑选参加团购的商家时,不但选择面更宽,而且在谈折扣返点时,更可以理直气壮地亮出手中的用户作为筹码。光凭这一点,就让其他团购网站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在团购行为中,从“心动”到“行动”,能否抓住消费者冲动购买的瞬间,支付工具是否便捷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剂。目前几乎所有的团购均采用第三方支付,其兼容性优势自不待言,但其缺乏灵活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也制约了团购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限。目前,团购产品的金额一般集中在百元左右,鲜有突破千元的。既有拉低门槛、吸引用户的需要,也是支付工具局限的无奈。银行则没有这种顾虑。信用卡用于大宗商品的分期付款已经十分成熟,无非就是精选出一件产品团购,而用信用卡购买者一样能申请分期,看似换汤不换药,其实无形中打破了团购产品价位的天花板,也与其他团购网站设置了一条不易逾越的沟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