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酒店+地产”模式并不复杂,企业拿下一块地,其中一部分做房地产生意,再用赚来的钱建酒店,把酒店抵押给银行,用贷款去拿新的地块,地产足以养酒店。这个模式为资本密集的酒店行业打开了资本通路,让资金活起来。比如开元在萧山的“开元名都”项目,一共买下120亩土地,其中80亩开发成房产,用赚到的钱把剩下40亩建成开元名都酒店,再把酒店物业抵押给银行,用贷款再去拿新的地。1998年,“开元名都”拿地价格,酒店用地15万元/亩,房地产用地38万元/亩。经营到现在,这块资产已经增值“数倍”。开元名都酒店成为开元集团的大本营,也是业绩最好的酒店,“今年这个酒店的销售能做到2.5亿元。”2000年,陈妙林花费1000万元在千岛湖地区买下一个名为麒麟的小岛,开山,修路,购买豪华游艇,建造千岛湖开元大酒店。如今对面一个荒岛的价位都卖200万/亩。
“酒店+地产”模式的优势是:迎合政府提升城市形象需要,拿地很便宜;其次酒店会提升周边房产价值。业内人士介绍,万豪旗下的顶级品牌丽姿·卡尔顿酒店在中国有4座,分布于北京、深圳、广州、上海,酒店建成后,周边土地升值15%左右。但这个模式大多被房地产公司运用,这样拿地更加方便,如华侨城、万达等都是如此,酒店管理公司很少使用。比如万豪酒店会从万达那里租下大楼,每年向万达上缴一部分收入。
2000年以前,开元只在长三角地区购买资产。2000年,萧山最后一拨企业开始改制,陈妙林花6000万元买下了开元旅业集团全部股份,成为这个企业真正的主人。此后,开元开始走出浙江,按说并不容易。“我们在一线城市没有这种机会,北京上海的政府是不积极的,他们不稀罕我们去建酒店,我们只有自己去买,在上海因为松江是个开发区,我们才有机会进入。所以开元一直在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城市发展。”陈妙林说。
2004年,开元旅业集团的房地产收入首次超过了酒店。当时开元经营房地产的团队只有500多人,酒店团队有8000多人。公司一些人提出放弃酒店,只做房产。陈妙林召集全公司人讨论了3个月,定出一个极有政府公文味道的方针:“房产作为支柱产业,酒店作为主导产业”。此后,开元房产和酒店两块业务并行发展的状态持续到现在。
选址 寻找未来的CBD
酒店业始祖斯塔特勒说,酒店经营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位置,位置,位置。每个酒店都有自己的选址逻辑,要依据大量数据分析,非常严密。比如香格里拉一向选择在全球华人出没最多的城市。2007年,郭鹤年亲自带领团队到重庆、长沙和海南等地方为香格里拉选址。丽姿·卡尔顿只在中国一线城市布点,一线城市中又会选在CBD(中央商务区),商务客流量大的地方。
开元的“酒店+地产”模式,大部分选址在城市相对偏僻但有未来的新兴地带,这和通常的高端酒店选址逻辑很不一样。“现阶段,城市中心的CBD并不是我们的好选择,成熟CBD地价很高,而我们首先要低成本扩张。”张冠明说,“即使是在三线城市,我们也会去找一个未来可能成为CBD的地方,通过我们在当地建设‘酒店+房产’,把这个地方变成CBD中心。”
外资酒店选址,主要根据GDP、人均消费,以及它所掌握的客源流向。但开元首先计算政府给的优惠政策能不能弥补前期亏损。如果还是亏,肯定不做。其次,纯粹从酒店角度来讲,开元看人均消费水平和周边酒店状况,如当地酒店拥有量。通过这些酒店来判断住宿率、平均房价、餐饮毛利率。比如说开元要到驻马店去,先看当地五星级酒店状况,把他们的一些数据算出来,通过这些算出如果做,利润是多少。比如建四百间客房,照此预测入住率、平均房价、中餐毛利率,算出收入情况。然后算支出:装修、每年折旧、人力成本等。
开元酒店的平均入住率近70%,房价比同级别外资酒店低200块钱左右。例如,开元在北京的酒店,高级双人间的房价平均在730元左右。一个酒店,一般开业3~4年后开始赢利。
“香格里拉是为了做酒店而选址,关注的是酒店本身有发展前景、周边客源是否充足,利润是否有保证。而开元这个模式,一旦出现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房地产行业、酒店行业均下行,它会遇到麻烦。” 合纵酒店顾问公司副总裁阳国庆分析。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