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在民企
如何进一步发挥民企的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是极为关键的一个问题。
《21世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新兴产品和服务成本偏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瓶颈问题,政府在其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冯飞:这个产业最重要的特点,是依靠创新、技术驱动,政府应在竞争前提供研发资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供给侧对研发支持很难做到完美,有些企业得到政府支持可能并没有做出成果,而没有政府支持的企业反而做成了,因此政府还应采取技术购买事后支持这种方式来解决。比如某企业新技术产品出来之后给其补贴。
此外,在产业化初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市场可能难以打开。政府应提供一些示范项目,使得消费者能够知道,新技术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于解决成本问题,需要政府提供一定激励性补贴。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尽量剔除非市场因素,通过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同时把市场化的投资放开。即管住政府放开市场。
《21世纪》: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资本能有多大发展空间?
冯飞: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讲,民营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存空间更大。从我们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查的结果来看,创新最活跃的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技术企业。民企相对于国企而言,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创新内在激励机制不一样,民企的高技术企业创新决定其生死,而国企其内部的管理体制和短期化的考核使得国企缺乏有力的创新激励机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创新驱动的产业,所以如何进一步发挥民企的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是极为关键的一个问题。
准入门槛应低经济性要求、高技术性要求
高技术性准入要求,低经济性准入要求,有利于民营的高技术企业发展。
《21世纪》:虽然近年来民营资本发展迅速,但仍受到不少制度的约束和限制,没有起到本应发挥的作用。如何避免国有资本垄断?
冯飞:主要是解决准入问题,我们已经在考虑是不是要针对民营经济怎样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专门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准入门槛设置应该更多从技术的准入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像对传统产业一样主要考虑经济性的准入,比如最低经济规模,项目对供给对产能过剩的影响。高技术性准入要求,低经济性准入要求,有利于民营的高技术企业发展。
二是提供金融支持,将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目前大型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供给结构,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来讲存在不足。风险投资、VC、天使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发育不足,行为比较短期化同时专业化程度不足。 政府需要对PE、VC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给予更多的政策规范监管鼓励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
同时在资本市场设计方面也需要考虑一些新的机制,比如说考虑从场外转到场内、从创业板转到主板的转板机制设计,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1世纪》:您觉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末会形成怎样的规模?
冯飞:2015年战略性新兴七大产业占GDP的比例要到8%,大致估计今年年底占到4%,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要翻一番,年均增速可能要到20%左右。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