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这篇文章是外省一位同事发给我的。经本人同意,匿名挂在这里。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强调大学必须是“净土”,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但愿这篇文章对大学回归“净土”多少起一点儿作用。我也愿借此机会,祝愿朱清时院士的南方科技大学在新的一年时来运转。
关于学术造假,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在当下应该不算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了。当下一些高校表面上高举打击学术不端大旗,但实际上对学术造假“睁只眼,闭只眼”。这样的情势之下,学术不端就有了生存空间,泛滥是必然的。高校原以为造假者掩饰,还在于在学术的泡沫中,高校也是获益的一方,学术成果的申报,带来的是高校在排名、资金等等方面的利好。所以,“面子”和利益互为表里,浑然一体,尝到了甜头的高校的领导者们自然不热衷于打假,而去围追堵截举报行为。
有人或许会想,气泡总有破灭的一天,高校的领导们不怕学术造假、抄袭事件曝光么?事实上,高校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推脱法则,即在曝光后,高校委屈万分,陈说学校被造假者骗了,化身受害者赚取舆论同情,以逃避责任。更有甚者,动辄拿出“学术环境”说事,言明学校也是“沧海横流,不得不为”,难道别人做得我做不得。所以,学术不端被捅出来之前,学校是“捂盖子”的帮凶;被揭发之后,学校也可以将责任推给环境推给个人,本身却逍遥法外,不染纤尘。
可以说,现在一些高校本身就成为了学术不端的庇护者。当前学术不端蔓延,高校是主要的责任方之一,因为学校本身就是学术土壤,也是所谓“学术环境”的一部分。其实,当前虽然一些学术规则不合理之外,但法律和道德都是反对学术不端的。作为学术重镇,部分高校助推不良风气,败坏学术风气,却以“受害者”口吻巧言推诿,“委屈”得令人愤怒。
长远来看,校方必将是学术造假的受害者,但为了眼前的利益,还是有高校“饮鸩止渴”,不惜昧着学术良心,打压纠偏行动。要实现学术的良性发展,作为良知守望者的高校就应该放弃“鸵鸟思维”,而不能为了所谓的“脸面”,将未来埋进一堆学术造假的沙子……
上面的这番话似乎说得有些风风火火,让人看着不舒服,很有影射本学院之嫌。其实非也。理由我先按下不表,从小事来谈谈学术造假的产生机制。
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肯定有它的存在土壤。学术造假在近年蓬勃成长,它的“存在土壤”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个“假”成长出来,打它一通,很暴力很痛快,但是土壤存在,更多的“假”还会前赴后继。
这个“土壤”分为无数层次,我们不妨解剖两个层次来“窥豹一斑”。
先解剖“职称评审”这个层次的土壤。我们的机制决定了,你要上讲师、副教授、教授,靠什么?第一靠论文第二靠关系。这个论文学问就深了。论文要上杂志发表的。我们的杂志是要收费的,还要分为“权威”、“核刊”、“普通刊物”等等,收费是按照这些等级累加的。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很诡异的现象:不交钱的好文章无法发表,交钱,尤其能交大钱的文章(且不论其好坏)却能大行其道。我们学院也不在例外。不少文章连基本理论都说不通,照样上来。为什么?交钱了呗。一个作者,费了千辛万苦写出的好文章,别说得到报酬,如果不能跟孔方兄齐头并进,对不起,老老实实扔进字纸篓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