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要收钱,为什么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去送钱呢?很简单,就是文章带来的长期回报。职称评审的标准就在一个文章上,于是文章等于职称,职称等于工资。这个链条拿我做分析,具体来说是这样的:我回国后,把全副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根本没有时间写作。那几年疯狂工作,抓了日语系的教学质量,然而等到申请职称,却因论文数量不够而落选。接下来,我因为重病不能上课,于是写了一堆论文一堆书,花钱四处发表,职称也就顺理成章了,工资也就上来了。两三年后,当年花的钱也就从涨出的工资中回来了。只有我心里清楚,写文章前和写文章后,教学投入的精力大不相同。
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自觉的,因为我的文章不抄不偷。我也知道我们有不少老师写文章非常认真。然而这部分老师的自觉不等于全国教师的自觉。事实上,不少劣质的文章靠钱上了杂志,凑足数量后向全社会推出一个又一个对教学缺乏热诚的讲师、副教授乃至教授。
杂志要养活自己,于是向作者收费,作者有功利目的,于是花钱买发表。评审只看论文数量。那种热心于教学,论文不多的老师,日子不会好过。于是教师懒于教学。这一切是顺理成章,根本谈不上惩治机制。这种土壤,要想长出学术不造假的新苗,恐怕困难重重。毕竟:红灯众人过,你敢奈我何?
我要说的第二个层次的“土壤”是学术造假的监督机制。这个机制存在吗?存在,但是基本顶不了大用。我们可以看见网上揭露出来的学术造假,但那只是冰山一角。众矢之的,不得不处理的。小的学术造假,那就多如牛毛。坦诚地说,我们的毕业论文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又有几篇能够不涉及造假呢?我曾经看过几十篇外校的硕士论文,没有一篇不涉及学术造假。我也曾给好几篇论文打不及格,结果学生的导师给我打电话,要求我“高抬贵手”。于是我的手就高抬了。毕竟,我也得考虑那位导师将来对我们学院老师的职称申请的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