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创新工场发展起来之后,跟其他风险投资公司抢项目的情况也偶有发生。但人们还是把它更多的定位为一家创新模式的创业和投资两栖公司。当李开复说出自己是一家投资公司的时候,很多人从心理上还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无意承认这个思路迥异的新同伴。
2010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JW万豪酒店,一场投资界的盛会现场。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保持着他一贯的儒雅,彬彬有礼的开始了他的演讲。“创新工厂应该被理解成一个投资公司,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一个创业公司,但其实我们是一个投资公司。其实大家是同一行的,我们是后来者、初学者,希望多跟你们请教学习。”他的话音刚落,台下便引起了一阵骚动。
其实,创新工场发展起来之后,跟其他风险投资公司抢项目的情况也偶有发生。但人们还是把它更多的定位为一家创新模式的创业和投资两栖公司。当李开复说出自己是一家投资公司的时候,很多人从心理上还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无意承认这个思路迥异的新同伴。
一年零三个月过去了,关于创新工场的报道被从刚开始的创新的商业模式炒到了最近的糟糕的产品创新,人们对于它也仅仅停留在李开复、帮助创业者、顶尖人才云集、专注移动互联网等几个关键词上,本期《新领军》杂志记者将带您一起深入它内在的创新逻辑,诠释“创新工场”的真意。
创新工场模式创新?
当创新工场的模式公布后,媒体纷纷给予了大篇幅的报道,“创新的商业模式”这样的词铺天盖地,很多人都把创新工场奉为“孵化器+天使投资”模式的开创者。殊不知30年前,这股潮流在美国硅谷就已经蔚然成风。而在中国,创新工场创立前,在中国国内也早已活跃着为数不少的天使投资人和天使投资公司以类似的方式进行着相同的运作。只不过由于天使投资募集资金规模和投资规模都很小,所以一直没有进入人们眼帘而已,而创新工场募集资金规模较大,出资方背景较显赫,而且有一个优秀的管理人这些天然的优质条件自然抓住了媒体和大众的眼球,让这一模式正式从幕后走向了前台。虽然创新工场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它的做法却无疑是让人折服的。
李开复发现的和创新工场选择的这个定位是非常精准的。李开复认为,目前中国正在出现一种VC变PE化的倾向。因为后期投资三、五年内都会有很好的回报,早期投资有投资回报往往要五至八年,甚至十年之后,更多的还是半路夭折。所以大批的人都在往后期的PE走,而当大家都去涌向一个现象的时候,它就很难重复过去几年的辉煌。而李开复则比较“傻”的选择了早期投资。因为创业者的需求更多的在前端。李开复认为2011年专注创业早期的天使投资的浪潮才会兴起,而他已经赶早了两年的时间。
李开复的优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才优势。其实,早在多年前,李开复就有意无意的在人才战略上埋下了棋子。从高校巡讲、授业传道解惑,到创立“我学网”,再到撰写《给中国学生的X封信》系列亲笔信,他渐渐回归“教父”的角色。面对求知若渴的大学生,他说,“我要帮帮他们。”而陌生人见到他常说的第一句话:2002年:“我在《对话》看过你”,2005年:“我看过《做最好的自己》”,2009年:“我看过《世界因你不同》”,2010年:“我看你的微博”。正是基于这样的铺垫,在TMT领域最重要的也是很多企业最发愁的人才方面,他却是游刃有余。但李开复要想让这个优势变为现实,途径却非常有限,要让他的这个优势最大化,广泛的吸收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办一个能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机会的公司。而做投资公司似乎是可知的最好的选择。事实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创新工场的招聘信息贴出后,很快就收到了多达10万份的简历,这让专业人才网站都相形见绌。
其实李开复的核心优势还在于他的洞见。李开复表示,他们只是投资领域的后来者,需要向各个前辈们学习。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满脸的真诚。他并不了解投资,但选择了投资,自然有他的目的。李开复的洞见显然在TMT领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领域。他在无数个场合强调了移动互联网的价值所在。在他看来,“种种的理由加上一个产业链的崛起,包括3G到4G的过程,包括一个新的手机应用机会的崛起,还有包括更开放的,更好的分成的支付渠道,给手机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互联网今天有多大,移动互联网会更大十倍以上。更重要的是,现在这个机会还远未被挖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