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开复看来,移动互联网遍地是黄金,而且机会转瞬即逝。如何把握这一个机会?以什么样的成本来把握这个机会?这是每个创业者所想的话题。如果想最大可能的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并且自己用最少的投入来把握这个机会,那利用资本的杠杆理所当然是最好的办法,而且站在资本的那端就更有威力。
而且作为孵化器和天使投资,其本身投资周期就会非常长,经常性的五到八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才能获得现实的回报。其实,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只要市场还在,发展前景良好,创新工场就会一直在这个TMT创业公司的方向和决策等各个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积极影响。这和普通意义上的财务投资截然不同。
基于李开复的优势分析,或许大家会惊讶的发现:为了抓住移动互联网千载难逢的机会,李开复选择了覆盖面最广、可以调动最多资源的投资公司作为突破口。这种投资只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跟其他为了单纯获取财务收益的投资公司有本质的区别。它更像是站在多个创业公司背后和它们一起成长的一家实业控股公司。这可能就是创新工场的模式创新所在
产品微创新的背后
李开复是中国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之一,在中国大众中又有着崇高的声望,而创新工场的股东们也都是名家豪门。因此,人们对于创新工场都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但在首次公开5个项目后,这家公司却背负上了“不创新”的指责。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这5个项目中,绝大部分都是立足于对当前的热门产品进行改良,使之更适合中国用户的使用需求。但人们期待的颠覆性创新的影子却一点都没有找到。李开复则引用了由软件大佬周鸿 提出的微创新来解释自己的项目。苹果、微软和谷歌所创造的革命性创新,在整个IT历史上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创新工场目前所做的基于既有产品的改良,其实也是一种微创新,这更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更容易市场化。
其实,创新工场的微创新战略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关键问题不仅仅是奉上像Facebook或者Twitter这样颠覆式创新并且引爆潮流的顶级名菜,实际上,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粮、油、蛋、奶还远远不足,所以做填饱肚子的生意也充满了机会。
事实上,微创新只是产品创新的一个层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但创新工场甘愿冒着被大众指责、被竞争对手谩骂的品牌美誉度骤降的风险去做这样微创新的事,似乎有更深的企图——抢位。如果把创新工场发布的产品放到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它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远不是抄袭那么简单的事。
一个针对中国用户使用习惯打造的手机操作系统;一款简单好用的Android手机助手软件,很容易控制Android手机的软件下载渠道;一种为中国开发者定制的应用统计分析工具,在未来数据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抢占数据高地;一套个人移动设备的图片编辑解决方案,布局用户最常用的基础软件,培养用户习惯;一家面向全球市场的社交、网页游戏开发、发行平台,追逐最赚钱、最有前景的移动互联网趋势。这仅仅是创新工场发布的五款产品而已,但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它们正慢慢的形成一个垄断移动互联网基础应用的产品集团。其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它正在实现对移动互联网核心应用和核心渠道的控制和占领。换句话说,微创新的指责算得了什么?要快马加鞭,加速布局,在最短的时间里垄断整个移动互联网,主导用户习惯,这才是创新工场的当务之急。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创新工场成为了下一个比腾讯、Facebook,微软、Google,甚至电信运营商还强大的移动互联网巨头,你一定不要奇怪。因为这可能本来就是这家实业控股公司的初衷。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