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互联网行业是中国最年轻、最朝阳的产业,但是现在有点显得未老先衰了,这个行业里一些关于垄断和过度竞争的问题,现在也往往在国际上被人批评。”1月15日,周鸿祎在《经济观察报》观察家年会上称。
在周鸿祎看来,人们总是对大公司特别包容、委曲求全,对小公司特别苛刻,特别轻视。中国互联网的未老先衰就是在周鸿祎创业过程中碰到的一个特别令其苦恼的问题:如何颠覆式创新——在他看来,真正需要受到社会关注包容的应该是那些创业型的小公司。
颠覆式创新
在美国的商学院里有一门课讲“颠覆式创新”,周鸿祎正是颠覆式创新这种商业理论的信徒。他崇尚斯坦福商学院的一句名言——因为有了斯坦福才有了硅谷。这种革命性的小公司总是在破坏已有大公司形成的商业模式,总是要颠覆已有公司的商业模式。他相信正是有了这种不断的小公司破坏大公司的商业模式,才构成了整个美国硅谷前进的动力。
但像周鸿祎这样的创业者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却是在中国如何创新。互联网在美国是最具活力的产业,每五年就会有一批新的公司起来,每五年就会有一批新的年轻新秀起来。在美国想找所谓大佬,没有那么多,但永远是26岁、30岁的年轻人。
而在中国,也涌现出一些互联网大佬级的人物。但周鸿祎认为,大佬很多却不意味着这个行业真的能够像美国的硅谷一样带来持续的创新力。
周鸿祎却感到,尽管中国互联网里有了几家市值几百亿、在全球都能排得上前几名的公司,确实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骄傲,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有了几家巨头公司之后,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创新显得远远不如美国的同行,更多的是大家互相抄来抄去,然后可能有一种商业模式出来,所谓叫一人捅破窗户纸,千军万马独木桥。
“现在很多新创业的小公司,大家都没有创新的动力了,现在大家都抄美国的。大家看到团购不是百团大战,是千团大战。”周鸿祎说。 按照周鸿祎的分析,尽管中国尽管现在从政府都在呼吁创新,但整个中国的文化里对创新其实是缺乏一种支持知识创新的文化,这是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人们潜意识里实际上都还是喜欢大公司,比较轻视小公司,一个公司只要成功了,外界往往对这些大公司是委曲求全,他怎么都好。商业头条上充满了这些大佬的各种八卦传奇,只要成功了,就可以出入各种讲坛,像学者、教授一样布道、讲思想。但是整个文化对创业者,特别是刚刚起步的小公司却比较轻视——对小公司大多是求全责备。
周鸿祎呼吁,很多时候媒体和外界不一定请所谓的商业大佬讲一些重复的广告或者讲一些他们也不见得能称为思想的、所谓成功的故事。他认为应该多去反映那些创业者。那些初创公司这种虽然幼稚,但是有活力的一些创意,或者创业公司碰到的问题,他才觉得是值得媒体以及整个产业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