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尽快止损?毛礼军想了个招儿。每天下午,工作人员将卖剩下的蔬菜“买一送一”。落市菜虽然不比早上新鲜饱满,但价格有吸引力:0.5元可买两棵生菜,两棵大白菜也只要2元左右。前段时间菜价全面上涨时,打折菜尤其受欢迎。 随着时间推移,“发展中心”的3个管理人员总算摸清了这里居民的喜好:多卖当季蔬菜,少销反季节菜,鸡毛菜、豆芽等常规菜,则要追加进货量,眼下还正筹划增加肉类和豆制品。如今,一车菜从最初每天卖出七成攀升到了九成多,损耗明显减少。 可持续?巧借各方力 在毛礼军看来,进社区卖“平价菜”,这种事非社团不能做好。如果农民直接进城卖菜,一则自产自销的品种有限,二则成本高,多半会亏本;让企业来做,人家讲究利润,一算场地租金、人工费用、运输成本等等,就知道社区卖菜获利微薄,没了兴趣。而社团是公益性的,卖菜不为赚钱,“心平了,才能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 为了能“可持续”卖菜,城市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降低成本上动足了脑筋:送菜“借力”银龙蔬菜加工厂,用它的“菜篮子工程”专用车,省了自己的人工费和养车成本;卖菜场地“借力”街道,各服务点免费使用;人手“借力”居委会,请社区志愿者帮忙——社区卖菜,最怕弄脏环境惹人怨。 巧借各方力,服务点的菜价比超市、菜场便宜10%-20%;社区里的高龄老人、残疾人只要打个电话,工作人员就送菜上门;每天清晨,工作人员还搬两筐蔬菜免费送给附近的敬老院…… 经过近5个月运作,社区卖菜逐步走入正轨。目前毛礼军在琢磨的,是如何盘出3个管理人员的费用,轧平账。为此,长寿路街道千方百计设法支持:新会路上的社区学校是座小洋房,曾有许多企业提出租借底楼开门面,街道从没松过口;这次,街道免费给他们开设了一个全天候的卖菜服务点;街道还准备牵线搭桥,让养老院等社区机构向“发展中心”团购…… 但要实现收支平衡,最好的办法还是扩点。此事的难度在于,一辆“菜篮子车”装的蔬菜可以供应10个点,所以要扩点就得一次扩10个。毛礼军眼下最关心:能不能尽快找到第二个长寿路街道?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