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个特点:1.产品更新是超短周期,最好是每一周就能够更新一两个功能,这样让用户有一点期望值,说又变好了,又变好了,但是千万不要太贪心,努力来做3个月,然后更新5个功能。因为你如果那样做的话,第一个是你做实验的时候,这就不是一个control experiment,你换了5个功能变好了,但是到底是哪一个带来的呢?第二是东西太多了,用户其实并不见得能看清楚。2.产品团队是超小团队,但也能有非常大的动作,这些团队我认为能走得更远更快。这个也是应该是过去5年左右,我在全球不同的公司悟出来的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向。
第四,清晰定位。这里其实有好几个问题,比如有些太迷信用户的产品经理,在这个时候就会说我的产品要看用户了,要调查,要看数据,看用户要什么。但是当你在做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你不能这样没有信仰地去做一个产品,因为用户其实不知道一个新的产品是什么样子,他可以在颜色是用蓝的还是用红的、字体该用大的或者是小的、该放左边还是右边中帮助你做决定,但是你的产品是什么东西,不是什么,只有你知道,你心里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简单地说,你的产品解决了什么样的用户问题,你的切入点是什么,你的产品到底是什么,一句话讲清楚讲不清楚的话,就表示你的定位其实并没有清楚。
第五,重视细节。每一个产品经理一定要是一个骨灰级用户,他不但对自己的产品,而且对竞争对手的产品都要了如指掌。我相信苹果的PM们一定是深入研究了每一个用户,他整个工作流程,每个软件怎么切换过来的,他的学习成本怎么降到最低,产品的切换成本怎么降到最低等。
我举一个植物大战僵尸的例子。你玩的时候注意到里面有主游戏,还有一些所谓的“迷你游戏”,是错开玩的。你会发现其实“迷你游戏”也很好玩,玩完了以后,你如果回头看,有多少植物多少僵尸都有印象,你怎么学了这么多的东西?从来没有看用户手册,怎么学到的?其实就是很聪明地把整个使用手册,在玩游戏的流程切入了那些“迷你游戏”,让你能够玩玩游戏学一点东西,一步步地让你对五六十种不同的植物都能够学会,但是不需要什么用户手册。产品的设计,有新意的设计,就是重视了细节。我觉得每一个产品经理都应该把产品视为自己的孩子,别人批评了产品,每一个体验的问题,每一个速度问题,甚至0.01秒,你都要非常在乎,这个时候产品才能做到极致。
第六,追求简约。我们往往会觉得有一些产品非常复杂,做技术的人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喜欢把复杂呈现在用户体验上,靠你们产品经理来把复杂的技术隐藏在非常简单的用户体验上。当我们做搜索引擎的时候,假如你是产品经理,有人跟你说:“我发现用户搜的词越长越准,你怎么能够诱导用户搜更长的词?”这个时候很多做技术的人就说,我们要用提示的方法、问答的方法,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产品经理何必想那么复杂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搜索的框变大。所以我们往往不要想得太偏了,一个简单的答案往往是用户最喜欢的。
第七,打破陈规。方向盘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做第一个车的人真的是用缰绳来做出一辆车。我们往往会被锁在过去的思维上。我们最近可能看很多Kik这类产品,它其实也很希望创新,它跟IM比起来、跟短信比起来,唯一一个比较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知道发出一个信息,对方读了没有,但是这一点带来不同的用户体验。当然它还有用你的通讯录,过去很多公司都可以做,但是没有做,它一旦做了以后就会发现,其病毒传播是非常成功的。
第八,整合领域。我们都不想看到太多的山寨产品,都希望看到更多的创新,但是到底什么是创新呢?实际上大部分很了不起的创新还是在整合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想法,很大的程度还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做的。
第九,洞悉未来。创新工场在15个月以前成立的时候,其实我们做了一些业界的战略分析和判断,比如说手机到什么样的价位才会成为引爆点?iPhone或者是其他产品会多快下降到这个价位?还有在移动互联网上,到底还有多少商机?今天我们投资的大概一半公司,都是基于我们认为今天的Android会很大程度让中国的手机价格下降这一认知。而在中国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产品的基础上会有很多的应用、价值和机会。产品经理融合了技术、 用户体验和商务这三个重要因素,其实在一个正确的大环境和战略方向上,你是很不容易走错的,只要把基本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了。如果你们希望成为CEO的话,除了前8个PM的职责做好之外,还要洞悉未来,多做很多努力。希望以后也能够看到在座的诸位越来越多地成为CEO。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