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奶粉配方
“现在的国产奶制品,其实比任何时候都安全。”劳兵说,婴幼儿奶粉的配方都差不多,完全没有必要特意买进口奶粉。尤其是同一外资品牌的奶粉,其主要配方、工艺、技术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口感、风味、溶解度和香精添加方面有细微差别,这些无关营养。”
劳兵说,在业内并不存在港版奶粉或其他进口奶粉更好的说法。一位外资奶粉公司的员工告诉本刊记者,她周围同事的孩子都吃自己公司在内地生产的奶粉。
这些说辞也不被妈妈们认同。在各大母婴论坛上,随处可见有关同一品牌内地版与进口版之间配方差异的讨论,这些细微差异也成为许多妈妈们认定进口奶粉优于内地奶粉的重要依据。
李琳对此笃信不疑。她曾比较过某品牌二段奶粉,发现港版的色泽更白皙,奶味更浓郁,并且不甜,而内地版却甜很多。她还比较过两种版本的配方,发现它们的配方表里也有不少区别,如内地版采用改性大豆磷脂,而港版采用大豆卵磷脂。
这些差别也成为企业和零售商们招揽顾客的“卖点”。在网上,几乎每个代购卖家都会贴出进口奶粉与国内销售奶粉的差异。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妈妈们的这种判定并无科学依据,更多是源于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进口奶粉也不能排除没有问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乳业分析师告诉本刊,近年来外资奶粉也频频爆出质量问题,如雅培、明治均出现过召回,而奶源进口的多美滋去年也被爆以麦芽糊精取代乳糖以降低成本。
劳兵指出,通过网络途径购买的奶粉更不一定可靠,“网上一些所谓进口奶粉不能排除是过期奶粉灌装的。”
然而这些说法同样不能打消妈妈们购买进口奶粉的热情,任何可供寻觅的细微差别也被她们迅速放大。
如美素官方表示,该品牌奶粉“港版”和“内地版”从营养功能上来讲,并无区别。只是内地销售的美素佳儿产品与“港版”包装不同,个别营养素添加量因为两地的标准不同也略有差异。但这一说明反而更引起人们的质疑,“我们的标准肯定没有欧盟、香港那么严格。”李琳说。
中国乳业是另一个“中超”?
近年来,中国乳业丑闻不断,大头娃娃、三聚氰胺、去年的圣元性早熟、蒙牛伊利“掐战”,直至最近的“皮革奶”传闻,有人甚至把中国乳业比作另一个被丑闻和黑幕缠身的“中超”。
在去年蒙牛“诽谤门”事件中,蒙牛和伊利互相揭底,频频曝出内幕和行业潜规则,不仅使两大乳企巨头的商业道德受到广泛质疑,也被业内诟病为损害了整个乳业的形象。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乳企间相互拆台现象不仅加剧了国内乳制品行业的恶性竞争,而且给外资品牌创造了趁虚而入的机会。原本属于国内乳企的市场份额,落入外企囊中。
近日,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透露,目前洋奶粉已抢占50%的市场份额,国产奶粉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前,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为60%,进口奶粉仅为40%。2010年,进口奶粉已同国产奶粉平分秋色,各占50%。
据海关统计,2010年1~11月份,全国奶粉进口总量创历史新高,达37.06万吨。全年进口总量可能达到40万吨。
但奶业专家认为,实际的数量远不止此。“那些通过个人蚂蚁搬家式带进来的奶粉,空运或海运过来的水货等,到底有多少,谁也无法估算。”王丁棉认为,保守估计,中国去年的奶粉进口可能达到六七十万吨。
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则显示,2010年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20亿元。奶粉就是海外代购的一项常见品种。
尤其是高端奶粉行业,目前基本上已被洋奶粉控制。长期以来,70%~80% 的高端奶粉市场都掌握在雅培、雀巢、惠氏等洋品牌手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洋品牌的婴幼儿奶粉已经占据了80%~90%的市场份额,国产奶粉在高端市场的份额受到严重挤压。”劳兵坦言,目前洋奶粉已经开始向中国二三线城市扩张。
一位业内人士担忧地说,中国乳企若再不警醒,中国未来婴儿吃的口粮将以进口奶粉为主,这不仅让普通消费者无端支付更多成本,“更损害了整个国产乳业的未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