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与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正东先生交谈,谈及国内创业投资行业这十多年发展,我们都由衷感到高兴,但谈及创业板推出后出现的高PE的IPO、全民PE、准上市的企业被创业投资机构挤破门槛的现象,我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担忧,创业投资业的浮躁是否会引发下一轮的危机。在各种公开场合,经常也会有人提问,国内创业投资行业这种火爆现状能否持久?
创业投资行业的火爆现状能否持久,能持续多长时间,我无法解答。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是自然界的规律,这规律适合任何行业,同样可以嫁接到创业投资行业。创业投资行业有春意盎然的春天、繁花似锦的夏天、火红炽热的秋天,同样会有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的冬天。
我国创业投资行业就是从冬天中熬出来的,不仅我国创业投资行业有冬天,美国的创业投资行业在2001年也曾遭遇寒流,香港的创业板也长时间处于冬眠状态,此文专门讲的就是创业投资行业冬天的故事。
美国创投行业遭遇过寒流
美国的创业投资业是世界公认的成功行业,也是各国同行学习借鉴的楷模。2001年上半年,我曾率深圳深创新投资公司同事赴美考察,随团的有公司的李万寿、陈玮、王守仁等主要干部。当时我们不仅去了美国东部的纽约,也去了西部洛杉矶和旧金山,重点考察的还是美国硅谷。当时我们不仅接触了美国主流创业投资机构,也接触了美国众多创业企业,回来后我曾写了《走近美国VC》一文。
那次考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美国创业投资行业的强大,也不是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发达,而是当时美国创业投资行业遭遇到的强大寒流。
那个冬天开始应该是以全球网络经济泡沫骤然破灭为标志。2000年前后美国经济发展急剧放缓,互联网经济在经历了眼花缭乱的聒噪和肆无忌惮的狂欢之后开始破裂,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的最高点5132.62(2000年3月10日)一路下滑跌至1619.58(2001年4月4日),其中网络股票跌幅更大。纳指的狂跌严重打击了美国创业投资行业,当时我们所接触的美国创业投资机构都表示,这次惨跌对美国创业投资行业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超过了1987年那场世界性的股灾。
这种影响表现在:一是创业投资家身价大跌。此前在美国创业投资家和我国这两年创业投资家很相似,一旦被投资企业IPO上市,公司股东马上身价倍增,由于美国创业投资家一般在IPO上市后并不立即抛售所持股份,他们的身价是靠市值衡量,因此纳斯达克的惨跌使不少创业投资家身价大跌,其中投资网络的更惨,很多人身价跌了九成多,自喻成了 “90%俱乐部”的成员;二是美国创业投资机构普遍收缩投资,他们或是不敢投了,或是没钱投了。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创业投资总额为101亿美元,之前一个季度投资总额是261亿美元;三是美国的创业投资机构对项目投资是慎之又慎,此前一个可能上市的投资项目会引来众多的创业投资机构疯抢,但当时由于新募集资金困难,很少有创投机构愿意充当项目的牵头融资人。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创业投资行业新募集基金额为161亿美元,比之前一季度相比下降32%;四是创业企业难为无米之炊。此前美国创业企业都有创业投资机构为其设计的多次融资计划,企业对创业投资机构有很大依赖性,可当时创业投资机构是自顾不暇,导致很多创业企业的融资计划成为泡影,其发展自然受到打击;五是小创业投资机构数目在急剧减少。那一年的美国创业投资机构遭到严重打击,小创业投资机构受到打击更大,出现小创业投资基金谋求大基金兼并的趋势;六是IPO上市数量大大减少。此前一年,美国有创业投资支持的IPO上市企业有200家,而2001年第一季度仅有5家,很多原打算IPO上市的企业都转向收购兼并。
那一年,接待我们的是美国硅谷银行的执行董事关连强先生。他当时形容美国创业投资行业面临的危机就一句话:“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根本”。此前两年美国创业投资行业由于赚钱容易,投资很随便,什么传统市盈率、什么现金贴现估值,统统见鬼去吧。当时大家炒作的是“眼球经济”、嘴里鼓吹的是点击率,手中挥舞的是市梦率大棒,过去一个企业上市需要7年,现在一个企业从创业到上市两、三年就完成了。这种情况下,还要那些传统的估值标准干嘛?泡沫之后,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都开始冷静了,经过对一些新经济理论反思之后,投资的价值衡量标准重新回到传统的市盈率上,创业企业上市时间又变成了7年左右。我记得当时我们还问关先生,一旦美国纳斯达克再次走强,这种只讲眼球经济、点击率、市梦率情况会不会再次盛行?关先生回答是不可能,因为人们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