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创投的寒冷冬天
国内创业投资行业也有过寒冷的冬天。国内创业投资行业真正起步于1999年,背景是深交所创业板开始筹设。99年前后几年,国内创业投资行业出现了一段发展高潮,仅深圳市两年间就出现百多家创业投资机构。之后因为创业板并没有很快推出,创业投资没有资金回流渠道,很快进入步履艰难的停滞时期。可以说,在中小板推出前、2001年至2005年那几年是国内创业投资行业的冬天,深圳大部分创业投资机构都没能从那个冬天中挺过来,目前国内创业行业中的活跃分子也都是从那个阶段熬过来的。
今天提及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众多媒体都冠以国内“最大的官办VC”,但我清楚,其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那个冬季它有忧愁也有烦恼,更有一段外人甚少了解的艰辛岁月。
2002年下半年后我因工作需要离开深圳创新投资公司,但仍担任该公司的董事,我记得很多次董事会开的异常艰难,已投资的项目难以见效,委托证券公司的理财资金又因证券行业全面亏损有可能成为坏帐。面对股东的质疑,我的后任有口难辩,董事长也是忧心忡忡,只能好言安抚各位股东,作为前总裁的我也甚感难堪。记得当时深圳创新投资公司有一家股东找我,希望我能把他们的股份转让出去。人家为什么找我?很明白:“是你拉我们入深创投的伙,你可别让我们栽了”。之前2000年也有股东由于自身原因希望转让股份,当时我们没费多大劲就给溢价转让了。但可这次情况完全不同,创业板冰封,大家都认为创业投资行业无发展前景。我们经过多方努力,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愿意接手这部分股份的投资方,但新投资方提出要折价,经过讨价还价之后,这家股东给出了底线——打七折,但接手者还是嫌高,最终交易是不了了之。后来这家股东和我们又找了很多下家,都没人愿意接下这部分股份。这家股东最终是被迫陪着深圳创新投资公司熬过了国内创业投资行业那个最寒冷的冬天,但却幸运的成为国内创业投资行业第一桶金的得益者。
难啊!至今与一些深圳创新投资公司老同事聚会回忆那段经历,都甚为感叹:“当时深创投的高管人员的日子真不好过!”。当时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秘书长王守仁告诉我,同业公会的百多家会员大部分日子都很艰难,有的散了,有的改行了,能够顶着艰难而坚持下来的只有十多家。有一次,我在北京见到原深圳21世纪创业投资公司总经理,相互回忆起那段在深圳做创业投资的经历感叹万分。他比我年轻很多,曾是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活跃分子,但在那个冬季,老挨投资人训斥,一气之下,他就辞职到了北京,现在仍干创业投资。
柳暗花明又一春,2005年中小板开设,证券业经过整顿后开始复苏,创业投资行业也开始解冻并迎来了春天,投资的企业接二连三的上市,委托理财资金可以安全收回了,深圳创新投资公司开始再创辉煌,成为国内创业投资行业的佼佼者。
香港创业板冬季太漫长
相比之下,香港创业板更惨,至今仍旧在冬季中没有走出。当年在国内创业板还在众说不一的时候,香港联交所已经捷足先登,1999年11月推出了创业板,即“第二板”市场,成立至今已有十二年的历史。但香港创业板经历了成立初期火爆场面之后,很快就进入冬眠状态,截至2011年2月底,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共计169家,比2005年高峰时同期减少了36家。
由于香港投资者偏好地产和银行股,缺乏投资推动力的香港创业板陷入长时间冬眠状态,何时复苏?相信无人知晓。
记得香港创业板刚开设时,香港一家证券公司很快成为保荐上创业板最多的保荐商。取得这一成绩最大功臣就是这家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李先生,他带领团队做了大量工作,一度成为香港创业板的先锋人物。但好景不长,李先生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大堆创业板项目成为公司的负累。由于创业板低迷,营销部门为把这些股票销售出去犯愁,经纪部门为这些股票上市后只跌不涨面对客户抱怨而犯愁,公司领导为销不出去的那部分股票犯愁。我是该公司的董事,初期董事会对公司在创业板所取得的成绩都很高兴,但随着香港创业板火爆场面消失,不满和抱怨代替了赞誉。李先生为之感到委屈,最后不得不离职而去,此后该证券公司创业板项目少有问津,香港创业板发展也少了一位积极推动者。
笔者相信国内创业板不会步香港创业板后尘,也相信国内创业投资行业将有一段较好的发展时期,但很难说美国创业投资行业2001年那段日子不会在国内重现。
创业投资也被称为风险投资,现在国内曾有媒体把风险投资称为 “疯投”,比喻的有些难堪,但所指现象确有存在:抢项目有些“疯”,互相抬价有些“疯”,IPO寻价竞价有点“疯”,二级市场操作有点“疯”。
一句话,“上帝要谁灭亡,先让其疯狂”,今天这里谈创业投资行业冬天的故事,主要是讲理性投资的重要性。创业投资从“播种”到收获一般要五年左右时间,今天的投资是否成功要五年以后才知道,谁都很难断言这期间有无寒流,因此,创业投资更需谨慎。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