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民营书店:经营持平
只要读书人在,书店风景就不会消失。有人认为,“书店怎么会消亡呢?读者总是生生不息的。”“书店安静的环境和阅读时内心的激荡可以形成强烈反差,那种感觉很特别,令人割舍不下。”
在乌鲁木齐有两家民营书店是不能不说的,一家是一心书店,一家则是阳光书城。已经做了14年书店的一心书店的老板李志民告诉新疆都市报记者,与当初相比,如今的读者量显然减少了。“对于我们现在书店的经营,只能靠不断的调整,因为网络和电子媒介对传统的实体书店冲击很大,加上现在人们不怎么看书,不像九十年代主要利用图书获取知识。”
李志民坦言,除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以外,更多的是国家没对民营实体书店政策上的扶持。“现在房租在增加,新华书店不用考虑这个,他们有自己的地盘,现在的租金与九十年代相比涨了四五倍,书的利润空间也变小了。”李志民说,在谈到今后书店的运用时,他告诉新疆都市报记者,除了现在的书店以外,他在尽量争取做上游产品,推出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做数字化。
而位于南门的阳光书城,一直是个不可错过淘书的好地方。阳光书城一位经理向新疆都市报记者表示,阳光书城的整个销售渠道还在,但是肯定比不了之前了。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民营书店要想在当下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必须要达到一定规模,再一个要有资源,要积极的去寻找图书资源,维持供货量和宽松的条件。在他看来,现在很多民营书店主要做的方向是中小学教辅图书,这已经成为民营书店的主要资金来源。
“除了规模以外,还可以做精。专做一个方面,两条腿走路,比如专门做教育专业书籍,做建筑方面书籍。”这位负责人表示。
“房租、人力成本和来自网络的挑战是压在实体书店头上的三座大山,其中房租对书店经营者的压力最大,在高租金和低利润的双重打压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窄,而规模小的独立书店会最早出局。”有业内人士这样分析。
实体书店近年简况
2006年,书法家席殊苦心经营12年的“席殊书屋”图书连锁体系全盘崩溃;
紧接着,上海的明君书店、成都的四川经典书局等众多知名大型书店,响起一片关门之声;
2010年,营业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北京第三极书局,轰然倒闭;
2010年,在广州苦心经营16年的三联书店(广州购书中心店)关停……
■ 快评
永不打烊的书店
面对网络购书与电子阅读的兴起,书业竞争趋势也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改变。但可预见的是,随着电子商务与物流网络的不断完善,单纯守着一个门店买卖图书,这种书店很难持续经营的。书店的未来将向两个方向发展——
诸如新华书店一样占据优势的大书店,将越做越大。走复合经营的道路,在主营图书的同时经营一些利润较高、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业态。如文具、音像产品、数码产品等;或者利用物业所有权的优势转租给经销商,通过这一部分的租金收入来缓解成本压力。
而规模不大的民营书店,则要走特殊化、风格化,发展特定受众群体的道路,通过文化活动来聚拢受众,成为小而精、小而有特色,有品牌认同的书店。让读者从书店出来后,带走的不仅仅是书。同时通过向策划、出版等上游业态延伸,填补利润空间。
书店最后都将不单单是买书的地方,而是一个文化的聚合地,成为一个集合多元要素的文化创意经营平台。实体书店不应消亡,我们也终会等来永不打烊的书店。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