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你认为阻碍中国社会创新的因素又有哪些?
大前研一:中国现在阻碍创新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国挣钱太容易,没有压力去思考更多创新的想法。比如,做房地产就能轻松挣到钱,企业家不需要考虑从事产业链中价值更高的业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未来向高附加值的业务转型是不可能回避的。
人口红利
《21世纪》:谈到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担心,除了创新不足外,很多人还担心人口老龄化问题,担心“人口红利”消失,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大前研一:老龄化其实并不可怕,年纪大的人多了,意味着年轻人机会也多了。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国很多年轻人太自满了,都是独生子女,这些从小受宠爱的“小皇帝”们没有挨过饿经历过困难。如果让一个家庭生3个孩子,情况会好很多,第一个孩子子承父业,后面两个小孩只能自己去求生存。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出于国情考虑的国家政策。而在日本,是民众自发的选择,现在老百姓也只愿意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对日本而言,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很多独生子女不想创新,不想努力。
《21世纪》:在日本,这方面的问题很严重吗?
大前研一:有一次,我把一批日本农民带到澳大利亚,告诉他们那里的土地价格更加便宜,土地政策更加优惠,种什么都可以,不需要在本土受到限制,在澳大利亚肯定比在日本那么小的弹丸之地挣得多,但是农民们说,如果搬到澳大利亚,跟旁边邻居隔开20多公里,一大片田就自己种,周围没有人,虽然挣更多的钱,这种生活还是没意思,全都回日本了。
在日本,大量出身独生子女的年轻人失去了勇气,失去志向,他就想自己生活在一个小社区,简简单单、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就可以了,这是日本社会面临的很大问题,中国可能很快会遭遇到类似的现象。
社会活力
《21世纪》:你在《M型社会》中谈到,日本由于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禁锢了社会的活力,现在中国社会也有类似的担心。如何持续保持一个社会的活力?
大前研一: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容易获得财富的方式,创新的压力就比较小。以美国为例,创新的主要力量是移民,他们原来生活在社会底层,工作比较艰苦,要努力往社会上层升迁,本土的美国人其实创新能力并不强。
出现既得利益阶层这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下,更可能依靠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的地方,比如西南的成都、重庆,还有东北的一些城市,这些地方产生创新的动力会更大一些,而不是大北京或者大上海这样的区域。北京现在有块区域被称为“中国的硅谷”,实际上美国的硅谷本来不是在发展得很好的区域出现的,美国最富裕的地区在东部,而不是硅谷所在的西部,好莱坞也是一样,好莱坞创新最初的动力就是要摆脱贫困。
《21世纪》:过去二三十年间,你著书立说,推动日本社会的变革,但似乎日本社会一直停滞不前,又是为什么?
大前研一:如果你为日本缺少变化或者领导者无能而呐喊的话,希望借此改变政府,那是喊破嗓子也是没用的,我个人付出了很多努力,确实没有太大的成功。
日本政府的不少政策让人非常困惑,他没有改变的压力,原因在于现在日本人普遍满足于过去的成功,习惯于维持现状,比如,街上找不到挨饿的人,生活都很好,甚至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民众整体氛围还是蛮轻松的,并没有感觉发生大的事情。当然,不少日本公司很有进取心,他们到日本本土之外去发展,因为其他国家有压力、有竞争。
一个好消息是,大地震之后福岛核电站出现事故,政府最终还是来找我了,因为我是核能领域的博士。非得有点事,政府才能想起我,祝我好运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