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问题:
麦当劳提供的快餐食品价格不菲,因为欧美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客人一落座很少有消费额在10美元之下的。可是8美元在中国足够一家三口在饭馆里美美地吃上一顿丰盛的午餐,而不是一份单调的快餐。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餐食品市场。肯德基找准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位置,通过建立500家特许经营连锁店,已经在竞争中大大超过了麦当劳。然而直到2002年,麦当劳才如梦初醒,开始修改其以往的合伙经营模式,也准备搞特许经营。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特许经营模式只有在神秘感十足的时候才能积极推动,而不能等到“玫瑰凋谢”的时候再来进行。
不仅如此,麦当劳近年在中国可谓是屋漏又逢连天雨,纷扰不断。在与肯德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之后,标志性的拱门被毁,史努比滞销,在成都的广告牌被取消,以及在西安发生的爆炸事件 麦当劳陷入到一个狼狈不堪的境地。在这种困境下,做特许经营显然更加难见成效。
总之,麦当劳在中国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完全的外国人,更不应当有“过江龙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要真正地关心中国伙伴与客户的利益,同他们一起成长。
学习本土化大于盲目追风
麦当劳在生产配送环节上也存在一系列严重的失误。麦当劳曾与上海华联达成一项协议,合伙使用上海华联下属的1500家分店。可是麦当劳的配送中心提供的仍然是价格昂贵、外国味十足的食品,难以取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同。与此同时。麦当劳又推出“麦咖啡”,同星巴克展开竞争,试图抢占都市白领阶层的市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在青少年眼中一旦出现了什么样的消费风潮,麦当劳总是全力跟进。但是,麦当劳并不知道,他们是在追逐着一个形同鬼怪的市场。麦当劳想做卖高档咖啡的星巴克,但却忘记了自己是卖汉堡包的麦当劳,因此,麦当劳更不想降价来赢得大众市场。
麦当劳应该向McChina学习本土化策略。弗兰克·袁(FrankYoen)是一位来自英格兰的企业家,他开办了一家快餐连锁企业,名字叫McChina,麦当劳的英文名字叫McDonald。于是,麦当劳将McChina告上法庭,认为“Mc”这个字母前缀侵犯了它的商标权。但是,McChina赢得了这场官司,喜欢弗兰克·袁的人认为裁决是公正的,他们说:“消费者在McChina总能找到合乎口味的食品。”可是在麦当劳却找不到,所以在“McDonald”和“McChina”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侵权问题。
不可否认,麦当劳仍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而且我也为麦当劳的美国总部提供了多年的营销战略咨询服务。这里提出的问题是:麦当劳要如何应对战略性预警?我认为关键是麦当劳如何能够重新“找回”创新能力,向McChina、 肯德鸡们学习,在中国灵活地经营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人需要的生意,而不是墨守成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