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在获得巨大成功之前,一直专注在中文搜索这个领域,如流传很广的一句玩笑话“百度比google更懂中国”,这其实是反映了百度对于中国网民的中文搜索需求、中文搜索体验的持续理解、关注和紧贴。如百度MP3搜索对中国网民尤其具有吸引力,这并不奇怪,毕竟它能帮助用户免费下载音乐,百度上市时,音乐服务一度约占到百度总流量的40%。后来MP3搜索虽然引起版权纠结和争议,但是百度利用这个打开的时间窗已经获取了巨大的来自网民用户的流量。
获取信息是中国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目的,虽然此目的所占比率随后有一点下降,但它在2001年仍然是近50%网民的上网原因。如前所述,在反复被动阅读那些被门户网站编辑精心如工过的信息后,中国的网民用户早已开始不满足地寻找鼠标单击的尽头,除了搜狐、网易、新浪或者其他的大型门户网站外,用户相信在浩瀚如宇宙的互联网上必定还有更多的精彩。
当网民发现百度能够搜索到比任何一个门户网站更多的信息时,在网民的心中,百度变成了所有门户网站中的真正门户,变成了互联网上的起点和最大的流量分发中心。在门户网站全力打造越来越来丰富的内容信息的同时,百度搜索抓取到的内容信息也在同步增加,网民从百度得到的搜索结果自然日益精彩。百度将海量的中国网民用户需求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大小网站,从为门户网站打工,到让门户网站们为自己打工,百度只用了2、3年时间。
互联网是个巨大的信息库,这么多年来直到今天,搜索和获得信息一直都是网民最主要的基本需求之一,再过几年这一用户需求也难以发生改变。搜索引擎将互联网海量信息整合,通过关键词匹配,将符合用户搜索需求的网页呈现出来。这个信息整合的渠道,在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互联网世界中,已经逐渐成为网民离不开的基本工具。“做一个满足中国网民基本需求的搜索服务网站”这样一个创意并不是李彦宏第一个想出来的,1995年11月1日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的张朝阳(搜狐创始人)更早就想出来了。1998年2月,张朝阳推出了搜狐(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但是后来搜狐很快转型成以内容为主的门户网站。很多事情,做得早,不一定做得好,显然,1998年在中国互联网上连中文内容都少得可怜,鼠标单击几下就能将匮乏的中文信息尽览眼底,有什么更多的内容能够让网民去搜索呢?
人类自混沌初始,进入原始社会,到现在多形态的社会制度,都在对自身存在的空间不断拓展,也在对认识自我与自然世界进行着信息的梳理、分类、筛选与取用。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与信息构成的,而人类又是认识与利用这些存在形态的主人。当网络世界中的信息量很少时,只有几兆,选择很容易。但当信息量达到几十亿兆时,选择就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与工作,更何况这些信息结构无序、形态各异。我们都有过对信息爆炸的焦虑不安与痛苦无助的经历,很显然,我们遇到了一个悖论。在我们用智慧与财富制造并参与运转机器的路上,原本是通往天堂的,但我们却被机器产生的果实、树叶淹没在地狱。我们需要能挑选出果实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搜索引擎,一个可以从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与你所需信息相关的工具。搜索引擎的出现,整合了众多网站门户的海量信息,起到了信息导航与路灯的作用。
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帮忙,在爆炸性的巨量信息面前几乎是寸步难行。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网民人数的持续攀升,以及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涌现,如何快速、准确地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和服务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杯茶”,成为每个网民最为迫切的需求。在这种局面下顺势而生的搜索引擎服务,无疑是互联网产业中最符合“用户需求至上”的产品或工具。面对浩渺的信息海洋,人们只需要在搜索框里表达需求,按回车键,眨眼的功夫便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切都变得简单、轻松。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