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中国商务场合,最流行的八卦不是谁跳槽了,而是谁去创业了。高管创业、海归创业、媒体人创业,但凡有些人脉资源、一技之长的行业精英,无不把创业当做自己人生的下一个“大事件”。这种转型不仅是对梦想的期待,也是对自己过往履历的一种满怀骄傲的“盖棺定论”。
十年前,从小公司到大公司谋职、从大公司的中层跳到中小公司做高管、从不知名的大公司被挖到世界500强,是在中国商业江湖打拼的典型成功逻辑。这种成功依靠两种价值标准定义:一是机构价值,即你所去公司的平台大小或者你所去公司的职位高低;二是薪水价值,无论是从小公司到大公司,还是从大公司的中层到小公司的高层,薪水必涨无疑。
那是一个属于职业经理人的时代,所有的媒体都在追踪CEO,所有的职场菜鸟、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认为“成功可以复制”。但毫无疑问,随着中国新一波创业大潮的兴起,职业经理人身上的光环正在被他们身边那些不安分的同事、朋友所分流。后者通过选择创业或者加盟创业团队,来与“打工文化”说再见。
中国现在创业浪潮有多热,看一组数据便可窥见一斑。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创投市场投资热浪袭人,共发生投资案例605起,同比涨幅为56.3%,已达2010年全年74.0%;其中披露金额的538起共涉及投资总额为60.67亿美元,与上一年同期的22.44亿美元相比涨幅高达170.4%,并已然超过2010年全年53.87亿美元的投资总量。
钱是最简单、直观的一种工具,在当下中国创投市场,它简直就是一种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衡量一个人的创业进度,无非两种尺度:第一,融没融到资;第二,是否IPO。
尽管中国人对钱的问题一直讳莫如深,不愿承认拿钱与创业之间的等号关系,但事实却是,这就是中国创投江湖的“成功显学”。一直都是实现IPO的创业者大谈特谈成功经验,现在刚刚拿到投资的创业者也开始加入这个行列。
如果说拿钱是一个创业者能否成功的门槛,那么,漂亮的个人履历则是能否拿到钱的门槛。
IPO本身也是一种融资。以去年以来在美国IPO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为例,其创始人大多具有出彩的职业背景。优酷创始人古永锵曾是搜狐高管、土豆创始人王微之前是贝塔斯曼中国区的高管,人人网的陈一舟和奇虎360的周鸿祎是二次创业的老兵、淘米网的王海兵则是腾讯的技术骨干。只有世纪佳缘的龚海燕算是草根创业,但她拥有北大与复旦的求学经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