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带领企业上市绝非任何等闲之辈能做到的,这本身就有一个成功概率的问题,但是,如果创业之初融资也需要“认证”创业者的身份,这对于众多草根创业者来说,就是一个天然的门槛。最近采访一位著名的投资人,他投资了中国TMT领域很多优秀的项目,而且都在早期。拍照过程中和他闲聊,问是否每天都坐在办公室等着创业者上门递上商业计划书。他哈哈一笑,“你想想,现在如果一个创业者不能在自己的手机里找到5个有能力给他投资的联系人,这本身不就说明有问题了吗?”最后他还补充道,“草根创业者越来越多,但成功概率越来越低。这个你不要写!”
很多大学生、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在创业之初,都会找天使投资人,这种源自美国硅谷的创投文化近一两年来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同时诞生了一批寻求早期项目的职业天使投资人。但他们对创业者都有自己的偏好:雷军非熟人不投,徐小平喜欢海归创业者,投资了淘米网的曾立青只投腾讯系的创业者,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则对大公司出来的创业者感兴趣……
这与硅谷的创业文化截然不同,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早年都是从自家车库起家,现如今最炙手可热的创业明星、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则是一穷二白的大学生,Groupon创始人是一家小出版社的普通编辑。美国的草根可以复制成功,中国的草根看着精英复制成功。
为什么草根创业者在中国越来越不受待见?原因很简单,相比有着光鲜背景的精英创业者,草根的能力、潜力被遮蔽太多,“看不清”即风险。而投资人的逻辑则是,一分投入一分收获,如何把成功的可能提高到最大,是他们的首要考虑因素。所以熟人、能人等精英群体才是他们的最爱。这个游戏的潜规则是,天使投资人找到合适的人并投入一笔资金,然后帮创业者找接盘的VC,VC接着找PE接盘,上市之前,PE再找投行来承销。一路下来,几乎就是一场“熟人接龙游戏”。
当资本越来越泛滥、全民PE、满大街都是VC的背景下,中国的创投市场不可能不浮躁,成功的概率不可能不“青睐”精英,草根创业者不可能受到推崇。资本导向的结果就是“成功学导向”,而非成功导向。据说,中国一家主流团购网站的真正老大不是其创始人,而是背后一家地产公司的老总,这个老总看到团购热潮后,就找来那位有过创业经历的业内资深人士帮其“打工”并挂着“创始人”的名号。以前投资是通过人来看项目,现在是先定项目再找人,找人当然要找精英。为投资人打工,这才是精英创业者的归宿?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