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占领顾客心智的尖刀
萝卜哥的红薯卖价是市场零售价格6-8折,萝卜哥作为厂家直销,其价格相对菜贩或社区店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大大节约了顾客的购买成本。
蔬菜属于消费类支出,即便购买一袋红薯,比起超市或便利店也就是10几快钱的价钱差异。但是顾客愿意付出超乎想象的精力去购买他们认为“占便宜”的产品,这也是超市开业或者庆典时,老头老太等消费者从早上6点钟开始排队1小时购买限时少几毛钱的特价鸡蛋。
这涉及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经济结构的差异。蔬菜、蛋禽类、肉类等属于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这种纯食品购买支出在收入产生的比例,在经济学当中有一个专属名词“恩格尔系数”。简言之,一个城市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一个城市或家庭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恩格尔系数也是判断一个城市竞争力、幸福指数的指标。
终端,赢在最后一米
由于监管体制原因,食品安全问题成了仅次于环境问题的社会民生问题。三聚氰胺、毒馒头、瘦肉精、地沟油都时刻触动着社会公众的神经,以及普通民众的容忍度。
蔬菜作为农副产品,按照正常的流通程序,菜农首先把产品卖给菜贩,菜贩把菜运往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社区菜店再从蔬菜市场运到货架。由于流通环节成本过高导致了一方面谷贱伤农,一方面市民购买高价蔬菜。
从地头到餐桌,萝卜哥把田头菜品直接到餐桌里无疑是最原意义的直接销售方式。从产品与顾客角度来看,萝卜哥这种做法无疑保证了产品最佳状态出现在消费者的菜篮当中去。同样的产品,更优惠的价格消费者是选择离自己两公里外的超市或菜市场还是选择在家门口的产品呢?答案不言而喻。
当地政府部门尝试在市内建立蔬菜直销制度。“萝卜哥”把红薯直接陈列到了居住小区门口,而且凡购买300斤以上还可以免费送货上门。在民众心中,送货上门是买一些高档的耐用品才能享受的服务,像电视、冰箱、空调等大件商品,即便如此大家也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因为消费者是不知道商家成本,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的任何成本承诺都有自导自演的嫌疑。在蔬菜这类价格高度透明的情况下“萝卜哥”把渠道的便利性做到了极致,把终端建立在顾客家门口,犹如临门一脚,跑赢在了最后一米。
微博“@ 媒体”时代:让粉丝High起来
今天是一个信息传播过渡的时代,消费者的心智倍受干扰,面对各种广告轰炸,消费者已经产生了抗体。传统传播方式属于单向被动传播模式,今天各种资讯遍地,客户愿意快乐沟通是消费者可以放松享受的事情。微博,这一产物无疑是最好的平台。萝卜哥也是微博控,而且通过这个最火热的传播平台,完成了生意的营销传播与达成。关于微博的影响力,有个段子流传甚广:“粉丝数超过一百,就是本内刊;超过一千,就是布告栏;超过一万,就是本杂志;超过十万,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百万,就是全国性报纸;超过千万,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就是CCTV。”
11月29日上午10时“萝卜哥”在新浪开通微博,其憨厚的农民情怀感染众多网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互动沟通参与进来,他的至情至真的话语引起了网友大量的评论与转载。
在“萝卜哥”事件中,微博这个新兴媒体平台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传统媒体不同,微博操作的简单性、互动性、及时性,极大的提高了网友消费者的参与兴趣。据分析,包括“代言人、积极分子、评论员、看客”四大互动沟通群体组成了这张沟通的大网,分别拦截或者影响各类顾客(买红薯的市民)。与萝卜哥互动的这些网友包括:
1. 出于关心萝卜哥的热心市民,他们积极为萝卜哥说话,犹如萝卜哥的代言人,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决策。
2. 出于爱心,当然也有为了自己的利益成分,如买到更便宜的红薯,紧盯萝卜哥的一言一行,积极参与的积极分子。
3. 微博评论员,出于自己的目的对“萝卜哥”事件本身非常感兴趣,虽然没有付诸行动,但是他们会转发微博,向“萝卜哥”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是否是炒作问题),点击其中的链接(萝卜哥的售卖现场视频)。
4. 微博看客,他们仅仅关注与“萝卜哥”相关的微博,以围观看热闹的心态原封不动的转发自己感兴趣的微博内容。
科技的进步使我们沟通碎片化,微博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碎片机,微博生活,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又是信息受众。“萝卜哥”事件,对于萝卜哥本人而言,通过让粉丝High起来达到了了自己的目的。当然,传统的电视报媒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传播力量,微博率先引爆了萝卜哥,传统媒体又形成了二次传播,以他们高效无缝的覆盖率将信息第一时间传到微博无法企及的角落。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