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太大,是中国目前小微企业数量少和经营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中国创业的风险,主要有创业者本身准备不足、选择项目与市场需求不对应、体制不顺和黑社会欺行霸市收保护费等四大风险。从目前来看,除了整顿市场秩序外,最为重要和紧迫的是,强力推进对工商、城管、银行等部门和行业的体制改革,降低创业的体制风险。
我国的创业的制度风险来自四个方面:第一个风险,是创业的行政高准入门槛制度。许多国家小微企业是非登记的备案制,而我们是登记注册制。许多国家对游商是发牌照的,允许他们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经营,而我们国家对游商是不允许的,城管和工商对这种“非法经营”控制很严。备案准入制度下,创业者可以先干起来再去备案,而登记制度下必须先登记才能开业。这些障碍使得中国创业的市场准入比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都困难。另外,比尔·盖茨、乔布斯等都是在车库里创业起家,只要不是违法项目,在自家住宅里创业是法律允许的;而我们对住宅里办企业基本上是禁止的,虽然在部分地区有所放开,但限制还是很多,如需要邻居或者居委会同意等,有了两个前置门槛。这使得创业者在创业初就必须承担写字楼办公的高额押金和租金。
创业的第二个制度风险,就是政府的审批许可、执法和监管太滥太繁。虽然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但政府的审批和许可并不少。小微企业办个事,要跑的环节越来越多,费时越来越长,一个企业每年可能有多达数十项的年检,甚至一台车就要在不同部门年检多次。发达国家并没有类似的年检制度,而我们则年检项目众多,一个企业可能要花几个月时间应付政府和行政事业部门的各种年检,还得付出很高的公关成本。此外,运动式执法也是企业的一大难处,某行业两三个企业违法,披露出来后,上面往往批示所有企业在一段时间里停产整顿,这其实是“少数企业生病,所有企业吃药”。
创业的第三个制度风险,是我国对小微企业的高税费。由于部分政府部门和行政执法机构的资金来源不是来自单纯的财政拨款,而是“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罚款分成”,使它们千方百计地设立名目,到小微企业收钱罚款,虽清理多次但往往“春风吹又生”。外资企业和大企业受保护较多,所以城管、工商、质检等部门往往主要针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进行“扫荡”。另外,现在17%的增值税,5.5%甚至更高的营业税也是中小企业的重负,中小企业年终分红还要收个人所得税。从福布斯统计各国的税负看,我国税收痛苦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二,而福布斯的计算还没有包括政府行政和行政事业性机构的各项收费和罚款,如果将其计算在内,中国的企业税负将会远远高于法国,名列世界第一,所以许多小微企业,在沉重的税费罚款下,艰难运营。
创业的第四个制度风险来自于融资渠道狭窄和成本奇高。中国银行业高度垄断,小微企业几乎从银行贷不到款。特别小的企业经营额不大,银行没有服务利润,导致一些银行都不愿给他们开户,不少小微企业无法使用对公账户交易,因而错过商机。小微企业只好走地下资金渠道,借高利贷解决创业和经营的资金需要。即使一些中小型企业能从银行贷到款,各种服务费加起来的利率比国有企业高2倍左右。大多数只能去借民间高利贷,它的平常利率就高达40%,紧张的时候利率更高,去年温州甚至出现了100%的利率。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