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民营快递企业星晨急便最近的倒闭风波可谓一波三折。这家由快递业大佬陈平一手打造的企业,曾在诞生之初被业界寄予厚望。但3年过后,持续的粗放式扩张,成为压垮星晨急便的致命因素。
在著名产业经济评论家洪仕斌看来,从表面上看,星晨急便的失败源于其商业模式的失败,但在根本上,是目前法律与资金限制下,民营快递企业被迫走上特许加盟模式的结果。他建议,我国快递业发展的模式应该是直营为主,代理为辅。对于资金少、人才缺乏的小型快递企业,建议扩张不要太快,做到开拓一个网点就存活一个,精耕细作才是利润的来源。
【案例回放】
先天隐患
特许加盟模式硬伤
从国内快递行业来看,主要的发展模式有直营、加盟和代理三种。在成立之初,星晨急便CEO陈平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星晨急便主要通过直营和加盟的模式进行市场扩张。但是,3年以来,从星晨急便的扩张版图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几乎全部采取加盟模式进行网点铺设,这样在速度上明显体现出优势。
虽然扩张速度迅猛,但加盟模式同样存在明显的硬伤。加盟模式主要经营方式为:加盟商承包分公司,然后再将站点承包给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加盟商进行管控,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以星晨急便在东莞的扩张为例,从2009年进驻东莞以来,星晨急便通过加盟的模式,在东莞共开拓了17个营业网点。星晨急便东莞一位加盟商田招博介绍称,星晨急便在东莞的扩张全部采用加盟模式,由于缺乏风险管控,到后来造成多方利益受损的局面。
田招博介绍称,在对加盟商的选择上,星晨急便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考察,仅仅由总代理负责开发模式,甚至对这些加盟商连基本的培训都没有,“只要你交上加盟费和管理费,就可以获得加盟资格。”
虽然加盟模式可以让星晨急便实现迅猛扩张,但在具体的执行上,却暴露了各种问题。这些加盟商之所以加盟星晨急便,主要是寄望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但由于星晨急便的货物量极少,因此加盟商并未获得可观的利润,相反多数加盟商都是在亏损状态下运营。
在利益的驱动下,加盟商仅仅着眼于眼前利润,而缺乏长远的规划。由于加盟商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服务质量也难以保障,这样就会造成消费者的投诉越来越多,导致品牌认可度不断降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做到最后,口碑越来越差,加盟商也越来越没有信心。”田招博坦言。
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表示,陈平对加盟模式的弊端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加盟模式经营风险小,投资规模小,扩张速度快,过高估计了加盟模式的执行力及诚信水平,造成了一些决策上的失误。
相较于加盟模式,直营模式虽然扩张速度较慢,但却受到国内一些龙头快递企业的青睐。在这个方面,顺丰快递已经为行业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作为国内民营快递企业的龙头,顺丰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在业内有口皆碑,这正是依赖其直营快递模式。“虽然扩张速度较慢,但却安全有保障,利于企业长远健康发展。”一位业内专家认为。
在加盟模式下,如果加盟商出现经营困境,很容易大规模波及企业的运转。另外,如果像此次星晨急便事件一样,公司层面陷入绝境,很有可能会发生一系列后续恶性事件。正是洞察了这些弊端,申通、圆通等快递企业一直在收缩加盟战线,转而扩大直营的经营范围。业内人士认为,星晨急便事件证明,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加盟模式应该引起行业的反思,不应成为快递企业扩张的主流模式。
贸然进入B2C配送
定时炸弹
在成立之初,陈平就将星晨急便定位于专业的B2C物流快递企业,虽然中国的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但此前尚未产生专业的B2C物流企业。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东莞分公司经理陶芳志认为,“陈平瞄准这个市场,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执行上,却出现了各种问题。”
东莞一位加盟商指出,陈平将星晨急便定位于专业的B2C物流企业,同时获得阿里巴巴集团的注资,背靠淘宝网的庞大客户资源,曾被业内寄予厚望。但是,从运营情况来看,星晨急便在这个市场运营并不理想。
由于电子商务物流需要“无盲区”配送,因此需要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星晨急便团队的管理人员多来自宅急送,缺乏加盟模式的管理经验,在B2C配送领域,并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2010年1月,陈平创建了“云快递”物流模式,该模式专门服务电子商务配送,这使得星晨急便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全国COD(全网代收货款)的快递企业。由于解决了电子商务开放式的支付服务需求,该模式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行业震动。
但业内人士认为,在条件未成熟的情况下,星晨急便就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代收货款业务,以此作为自己的市场定位,这就直接违背了快递业特许加盟模式的规则,不但没有获得盈利增长点,反而成为其经营中的一颗定时炸弹。终于,在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这颗定时炸弹被引爆,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众多加盟商及商家被牵连其间。
陈平在经过这次大的变故后,对星晨急便的商业模式也做了深刻反思,他认为,电子商务配送这一业务,与当前星晨急便网络和规模实力并不匹配,电子商务需要大规模投资和布点,淘宝网等电商巨头的电子商务业务,仅靠星晨急便配送,实力上肯定做不到。正是基于此,陈平决定进行业务调整,将旗下电子商务和普通快递业务分开运作,在开年,星晨急便其实已经将一些地区的电子商务业务关停并转。
星晨急便陷入倒闭风波后,也提醒了其他快递企业,在缺乏有效的商业规划情况下,资金、人才及商业模式尚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情形下,不应该冒险进入一个并不熟悉的市场。这也给其他快递企业提供了镜鉴,“要想大规模开拓电子商务快递业务,并大范围实行代收货款,一定要谨慎。”田招博认为。
陷入绝境
与鑫飞鸿貌合神离
除了通过加盟模式迅猛扩张以及大规模进入电子商务配送领域,另一个能够反映星晨急便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决策就是并购鑫飞鸿,这被认为是星晨急便最终陷入绝境的直接诱因。
2011年11月,星晨急便与鑫飞鸿宣布正式合并,合并后的公司由陈平控股。鑫飞鸿在华南地区深耕十余年,在商业快件配送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完善的运输干线网络及运营网点,而星晨急便依赖阿里巴巴集团的注资扶持,背靠淘宝网等大平台,希冀在B2C快递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拥有庞大的潜在客户资源。当时两家公司高层的构想是,两者在合并后可以实现业务互补,共同开采B2C配送这块市场富矿。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