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志高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兴浩不断表示,志高将不再追求量的扩张,转而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规模效应越来越难以适应中国企业的生存需要,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调整发展战略,从“量时代”转向“质时代”。
实际上,片面追求规模及量的领先的观念,已经对中国企业造成恶劣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至今未诞生出真正意义上的规模领先型企业,而过度追求规模领先已经制约了中国企业发展,“中国制造”无法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称式”较量,就是证明。换言之,片面追求规模制胜,既无法实现技术进步,也难以实现规模领先。
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企业老板都懂。
TCL老板李东生就是一例。他崇尚“做大不一定做强,做不大一定做不强”,结果TCL既没做大,更没做强。2003年TCL的企业规模约为550亿元,到2010年大致还是这样的规模,这意味着TCL用7年时间兜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而当年的小兄弟美的已远远地跑在前面,甚至坚持走专业化道路的格力,也已经做到800亿元。
最不在乎企业规模的例子当属苹果。乔布斯从来不给苹果制定什么“5年计划”,也未见他把“世界500强”挂在嘴边,对于乔布斯和苹果来说,一切都不如开发出一款举世惊艳的革命性产品来得重要。一个事实是:2011年,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超过4000亿美元),当年盈利超过100亿美元。2012年第一季度(2011年9月25日至12月31日),苹果的营业收入达到463.3亿美元,同比增长73.3%;净利润则高达130.64亿美元,同比大增118%。
不在乎规模的规模上去了,天天耿耿于怀规模的企业却徘徊不前,这是个讽刺。
为什么中国始终诞生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为什么在诸多创新领域看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为什么多年前就高喊中国已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却至今未诞生“中国的三星”?
喧嚣与繁华的背后,掩饰不住中国企业的尴尬。
而这一切,都与中国企业挥之不去的浮躁与短视心态密切相关。
中国企业普遍给人以没有灵魂、目光短浅的感觉,而且常常对产业发展方向判断不清,喜欢左右摇摆、跟风山寨。它们喜欢追逐眼前利益,很少为未来5年、10年的发展谋篇布局。所以,它们大多看起来就像刚栽下的树,根基浅显,经不起风雨。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灵魂?
在我看来,企业灵魂就是企业坚定不移的主张,就是企业的鲜明个性与独特定位,就是企业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优势。仍以苹果为例,我们看看乔布斯在世时都做了什么,他每天都和研发、设计人员在一起,论证产品、规划产品、开发产品,十几年如一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天天游走于闪光灯之下大谈成功之道的老板,他的企业会有竞争力。故此,苹果另一创始人沃兹尼亚克说:苹果的优势不可复制。在我看来,不可复制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