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企业正在成长
2004年,随着戴维·伯恩斯坦的《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和新思想的力量》和查尔斯·利德比特的《社会企业家的崛起》中文版的发行,社会企业的概念被正式引入中国。虽然民众仍然对社会企业一知半解,它却在非营利组织实务界和学术界成为热门话题。
报告指出,在市场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政策体制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等领域面临着种种挑战。对此,政府逐步采取了以“分权化”和“民营化”为导向的改革措施,即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逐步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决策权,更多地从日益繁荣的市场经济和社会部门中动员资源,使得社会企业能够同时从政府、社会、市场以及国际社会中汲取发展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国有福利机构开始寻求收入来源与服务的多元化,强调通过收费服务、经营营利性产业获得市场收入。这便为社会企业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过去10年间,中国的非营利部门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3.1万个,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吸纳了社会各类就业人员544.7万人,形成固定资产1030亿元,各类费用支出1094.7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493.1亿元。有学者指出,在目前法律认可的三类社会组织当中,民办非CYE企业单位具备更多社会企业的特点。此外,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发展迅速,各种论坛、评奖、研究机构、服务机构纷纷出现,CSR业已成为政府、企业界、媒体、公众、研究者普遍关注的话题。CSR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市场部门与非营利部门间的跨界合作,从而实现商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双赢。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为我国社会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过去几年间,国外学术机构以及在华国际组织通过论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介绍了国外有关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一些国际机构在培育社会企业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国际投资机构也开始在中国寻找公益风投的机会。
报告指出,培育、规范和发展中国社会企业对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推动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及其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合作,加强对中国社会企业领域的研究,建立鼓励、规范和引导社会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宣传推广社会企业的概念和成功案例,增强社会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与利益相关方合作,为社会企业提供资金、信息和能力支持,培养年轻一代的社会企业意识和建立实践机制。
了解社会问题是社会创业的前提
在李家华看来,中国现在的社会问题是由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造成的。接下来,中国还面临城市化进程的问题。“中国现在的城市化叫‘浅层次城市化’,是物的城市化。接下来,中国面临的深层次城市化核心,就是人的城市化。”李家华说,“在城市化中出现的最主要矛盾,一是就业问题,二是贫富悬殊。”
解决社会问题不能只依靠政府,也不能依靠市场,唯一的路径只有靠创新和创业,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组织来帮助解决社会矛盾,商人的价值也同时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创业教育应重视加强对社会创业的强调,高校KAB创业教育教材中也已加入社会创业的章节。
李家华认为,创业教育要提高指导学生创业的层次,设定社会目标作为创业的目标。要引导学生以观察社会问题为前提,培养社会意识,并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参与去体验、发现和经历,比如通过志愿服务等途径去关注和理解社会问题,以此提升社会能力,形成社会贡献。
最后,李家华呼吁,中国的创业教育需要政府更多关注创业的社会价值,需要企业加大对社会项目的支持,也需要学校扩展社会创业教育的内容。希望青年创业者以社会创业为目标引领创业活动。“创业需要文化。我们呼吁建立一个社会创业、商业创业共同繁荣的社会文化。”李家华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