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有这样一些看不见却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帝国”,他们常常用庞大业务线支起一堵难以逾越的围墙。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中还有一些“后来者”,他们用自己的勇敢,挑战着这种“束缚”。就如同微软挑战IBM、小米挑战苹果、UC挑战腾讯……但就是这种看似正常的“挑战”,却常常会被曲解。
被捆绑上“炒作”的质疑声
为何凡是被质疑强者的声音,为何都容易被冠以“炒作”的曲解。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本是没有合乎义的战争,但在互联网的魔力下,这样的争斗是如何被曲解成另一方的正义呢?
最近发生在雅虎和Facebook(脸谱)之间“侵权”诉讼并列举了长达10余条“罪状”,此举迅速吸引了大量媒体关注。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几乎没有一家媒体宣称雅虎在是借Facebook“炒作”。这种发生在两家重量级互联网公司之间的PK,似乎让在场者看起来更觉得是一场“真实”的挑战。“观戏之时”习惯性地看看对方实力是否相当,再判断是否有归属“炒作”,都成了很多时候一些人下意识判断一场互联网厂商PK的依据。
而另一场发生在互联网厂商之间的挑战,就没这么幸运。在IT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雷军,一身“休闲打扮”地如同乔布斯一样站在酷似苹果发布会效果的舞台上,高调推出自己的酝酿已久的“小米手机”,并为在场媒体讲述自己可能“超越”苹果的细节设计。但很快,雷军不得不为自己这身“高仿真”的行头所牵连。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质疑,雷军这种拿苹果对比的方式,实质上是彻头彻尾的“炒作”。这场实力悬殊的两大厂商间,小厂商向大厂商的“宣战”,被认同为“闹剧”。
无独有偶,在国内厂商之间,也大量存在着这样的故事。这就像是最近同样比较火热的“UC挑战腾讯”的话题。早于腾讯推出的手机浏览器,并已经取得国内市场“前头”排名的UC,突然爆料说,受到腾讯不公平竞争的“迫害”,原因是自己的UC浏览器就被列入了腾讯的“黑名单”。有意思的是,这场相互“PK”的互联网搏斗,却咋很多人眼里被誉为“相互炒作”的噱头。一次小厂商对面大厂商追击时的“自救”行为,却很容易让人“变味地”理解。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