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在意结果?
实际上每一次“以小挑大”背后总有一个人如何在意结果,以至于试图让每次理解都能“变味”。面对这种小公司敢于“VS帝国”的勇气,究竟谁更在意结果?过度关注结果者“过度在意”背后,究竟会隐藏什么更深的原因。
就在最近不久中,一场“imo抗议腾讯企业QQ不正当竞争”事件,成为了互联网上又一次典型的“以小挑大”的PK案例。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企业QQ试图阻止imo在发布会上的“骚扰”,并似乎更希望这个事情更早有一个结果。为什么企业QQ会这么在意imo,甚至还不惜在之前竞争过程中动用“非常规手段”?
事出有因,企业QQ在宣传上每月动扎几百万的高投入,并直接让自家的产品收益,反而让以“免费模式”为主的imo抢到市场先机。二次营销机会被阻击掉的主要原因,还源于两家企业通讯厂商的商业模式的巨大差别。一向采用收费模式的企业QQ,遭受到横空出世的“免费模式”冲击,大量用户群向不需要花一分钱搭建CYE企业通讯平台的imo倾斜。甚至,有人这样算了一笔账,腾讯企业QQ动辄每月数百万的“豪迈促销”,最终可能仅仅只有其宣传“影响人群”的20%动手买单。
潜在用户群流失严重的企业QQ,迫在眉睫的希望局势能得到逆转。但手里可用的牌并不多,于是“非常规手段”成为其最不小心打出的一张错牌。“抄袭imo创意、通过百度推广劫持imo,以及企业QQ动用‘水军’抹黑同行”,这让事件的另一方imo备受困扰,被逼无奈之时,愤然举行抗议。但这一举动,却遭遇另一股暗流的曲解,在一些人看来,这似乎是imo借企业QQ“上位”的“炒作”。“以小挑大”的变味理解,再度被上演。这个时间中,究竟谁是结果的“在意着”?诚然,理亏者或许多少扮演了这场发生在“幕后曲解事件”主导的身份。
乐此不疲的炒作与自救
有大公司存在的行业,就一定有这种你叫“炒作”,我叫“自救”的声音,这本是市场中彼此企业相互维护自我利益的角逐,也是市场中应有的现象,不应该以“曲解”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事情,就像当初没有仅有几个人的小公司微软向IBM的挑战,就没有如今的微软帝国。当互联网迎接这些“新鲜血液”之时,当初这种彼此实力上看抗衡,其实是一个行业的“看点”,而不是所谓的被曲解的“炒作”。
在众多“小公司挑战大公司是炒作还是自救”的博弈中,如今的IT巨人——微软的成长经历似乎应该说其中一个“典型缩影”。从因DOS与IBM之间的官司到一举成名,到之后与苹果的“肉搏”间隙,“借势”推出windows1.0图像界面系统,并为日后的windows辉煌开创根基。几乎微软的成长史上,每隔几年都会有这样一两个耀眼“炒作”,成为其成长的一部分。但没有曾经弱小的微软,与曾经的大厂商苹果、IBM的勇敢对抗,或许如今也就不会存在微软那不可限量的辉煌。
在如今信息传播速度被提速数十倍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后起之秀,会面对传统强者的“阻击”,正因为此“炒作与自救”的争论必将乐此不疲的争论博弈下去,并成为这个时代互联网文化的一个“标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