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温家宝总理到泉州考察民营经济,参观了晋江品牌企业,并与多位来自晋江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交流。今年正值晋江撤县建市20周年,这20年来,晋江不仅创造了中国民营经济的“晋江模式”,也缔造了福建乃至全国少有的县域经济传奇。
“晋江人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你今天做这个东西,我明天就可以模仿出来。”中信银行晋江支行行长吴建尧告诉本报,晋江人有一个心态,都喜欢对比,人与人之间都争先恐后。
1976年,23岁的许连捷不再挑担,买了辆自行车,开始贩卖黄豆等国家一类杂粮,天天躲着“市管会”的罚没。
但一场“打击新生资产阶级分子”运动,让他在劫难逃:由于骑车贩卖黄豆,又买碳铵转手卖给生产队,新婚3个月的许连捷被同村村民告发,以“投机倒把”关进了镇工作队办的首批学习班。有人还作证称,许连捷结婚买了几间房,婚事花销近万元。
一旦“万字号”(暴发户)罪名成立,他可能被枪毙。许连捷咬牙交代仅“投机倒把”了250元。为凑“罚款”,许妻变卖了新婚金器首饰乃至床板、凳子,才换来两个月后许连捷重获自由。
多年后,许连捷已成为晋江“商业教父”,他的恒安集团及所生产的产品已经成为广受大众喜欢的知名品牌。许连捷艰辛的创业经历,正是众多晋江企业和晋江企业家的成长写照。
做梦都想当老板
“泉州是一个财富激荡的地方,民营经济十分活跃,民间资本十分雄厚, 睡不着 的泉州人,做梦都想当老板的泉州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在今年初的泉州二次创业大会上,有这样一番感叹:这些民营企业家们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逆势而进、迎难而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会识“天象”、会看“风水”,敢走“夜路”、敢闯“激流”的特有胆识和能力。
晋江人更是“做梦都想当老板”泉州人中的典型代表。
12岁就开始卖鸡蛋的许连捷在“创业”道路上并不孤单。早在1976年改革开放初期,陈埭花厅口村丁志堆等11位社员,就悄悄自愿结合,每人投资1500元合股在一个古大厝办起了第一个塑料制品厂,招收25名工人,购置机器,生产各种药用塑料瓶子,厂里供销员带着产品到厦门推销、订货。
1979年3月,在报纸上看到国家对于私人办企业免税三年新政策的陈埭镇洋埭村村民林土秋也热血沸腾。他邀集堂兄弟、乡亲14人,每人出资2000元,在自家琉璃瓦小作坊里办起了“洋埭服装鞋贸厂”。此后,陈埭镇的鞋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1984年,陈埭镇一个镇的乡镇企业就达到700多家,可谓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成为福建省首个“亿元镇”。
1986年夏天,丁和木的儿子、16岁的丁志忠初中毕业,他决心要到北京发展。他说服了父亲,带着600双鞋,到北京闯荡,这就是运动品牌安踏企业最初的创业史。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