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我现在就可以做一个预测,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是国产平板电视最差的时候,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国产品牌的份额在中国市场会逐步回升。
我们和国外同行的技术差距是在缩小的,大家一定不要有误会,好像我们越拉越远,没有这样的事,差距在缩小,而且缩小的速度很快。
南方周末: 家电业可谓“中国制造”的代表——产能巨大、利润微薄。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在利润最高的1990年代中后期多投入研发,而不是一味打价格战,那么中国家电业今天就会从容许多。
李东生:中国家电企业那几年在核心研发当中投入不多肯定是事实,但并不是由于价格战,也不是由于我们意识不到技术的重要性,更多的是 由于企业的能力不支持同时做好两件事情——既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又要大规模的技术投入。尽管如此,中国彩电业的竞争力在2002年以前也还是快速上升的。 CRT(显像管)电视,我们不单在中国市场取得了绝大多数的份额,海外市场的份额也在快速上升,我们的成本和规模优势已经能够直接威胁到日本、韩国和欧洲 的企业。
南方周末: 但是许多人认为恰恰是国内价格战打的最凶的那几年日本和韩国企业大规模投资平板技术,进而在几年后再度赢得竞争优势。
李东生:局外人来看好像是这样,实际并非如此。平板技术韩国公司是在90年代初期开始投的,日本公司在80年代就开始投了,夏普更是 在70年代就开始投LCD(液晶技术),那时候我们连企业都还没成立呢。我们和国外公司的差距不是在平板时代形成的,差距在我们进入这个产业的时候就已经 形成了。我们首先在CRT方面追赶国外同行,2000年时已经不比他们弱了。但2002年之前没有人预料到液晶显示会占据彩电的主流,不仅我们没预料到, 国外公司也没预料到,一直到2002年前后几个大的跨国公司还在继续投资显像管电视。
讲一个例子。LG和飞利浦都是投液晶技术的,1998年他们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都是50比50的股份,一家做液晶,一家做显像管。前5年,赚钱 的、业务量大的、风光的都是显像管,2003年以后就倒过来了。如果飞利浦10年前就预见到液晶能够那么成功的话,它可能就不会成立合资公司,而是自己发 展。
南方周末: 您是说国外公司之所以后来在平板技术上领先,不是因为他们眼光超前,而是他们的实力强,能够同时两边下注。
李东生:对。其实当时业界更看好等离子技术会成为高端大屏幕电视的主流,但是后来液晶更成功。你看LG也好,三星也好,在等离子方面 的投资基本上是亏损的。另外还有没有其他技术呢?东芝投了SED,它去年宣布放弃了,日本企业中坚定不移投液晶的就夏普一家,松下是坚定不移投等离子,当 时日本企业投等离子的比较多,先锋、日立、NEC、富士通,最早做等离子的是富士通,后来证明他们选择错了。其他几个企业选择的技术路线现在看来都是不对 的,所以这几年日本企业比较被动,韩国企业发展很快。
无论投哪种技术,都需要很大的资源支撑,而且它的成功概率不是太高。十几年前中国企业真的是投不起,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投不起一些不确定的技术,因为我们的实力还是不足。
南方周末: 哪怕跨国巨头其实也没有足够实力同时投几个方向,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赌。
李东生:你讲赌也有道理,但更多的还是判断和资源分配的问题。韩国企业的作风一直是比较进取的,对日本企业来讲它是追赶者,它不会放 弃任何的机会。台湾的液晶能做起来也是因为日本企业判断失误。90年代后期日本企业认为液晶技术投资大风险也大,所以决定不再大量投入液晶,把这个技术释 放给台湾,这就给了台湾企业一个机会,短短十年间快速成长起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