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开始创新
桃花源私微博事件 一、桃花源私微博像素事件回放
桃花源,“像素级拷贝”一出,惹来数百人的谩骂,第一次看到国内的创业者或移动互联网用户,对抄袭的0容忍。甚至很多朋友跑到苹果Appstore去下载桃花源,目的不是使用,而是给产品打1星,然后卸载,降低桃花源的排名。
桃花源,是最可恶的一家吗?还真不是,先行者有十多家,抄袭到连可用性都没有的产品也大有人在,从淘宝,到腾讯微信,到十几家创业公司,都抄了。但桃花源抄的最认真,也是最后跳出来的产品。
骂马贤亮像素级拷贝的人,更多是基于一个认知:你可以无耻,但你不能说出来。中国人的习惯就是如此,你可以做,但不能说。所有,我在给朋友介绍桃花源时,有朋友说,啊,桃花源很漂亮啊,很像微信的朋友圈嘛,大家认为,小公司一定是抄袭巨头的,而不会去考虑,巨头也是抄袭别人的。马贤亮在面对Techweb时的一番表示,激怒了很多人。
“我认为互联网服务的真功夫在运营上,若真把给用户服务做好了,UE自然会优化到家、自然会走出自己的特色。在测试中发现,用户只关心是否稳定、流畅和好玩。桃花源团队看得清楚:UE就是一身皮,合身最好;用户不会因为你抄袭了Path UE皮就唾弃你、也不会因为你原创了或抄袭了Facebook、Google+的大牌UE皮就青睐你。关于UE的口水来自行业评论家,而非用户。”马贤亮这样表述自己的一套思路,“成功的产品就是最好的老师,认真抄袭也光荣,桃花源会忠实抄袭拷贝Path”。
真是一个可爱的“抄袭哥”、“像素帝”!怎么能在大家都互相攻击的当口,自己露出自己的一身肉,说,你出剑啊,你劈刀啊。这不是等评论者的口水嘛?
实际上,很多人上来就骂,骂得非常难听。
但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桃花源团队。团队的核心产品之一,旗下产品已预装到全球九亿部手机中,在手机圈内人脉广泛。这样一个团队,为何要趟移动互联网的混水,并且上来就大张旗鼓地鼓吹抄袭也是光荣呢?
二、中国移动互联网谁不抄谁必死怪圈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大家心照不宣但拒绝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抄袭可能会死,但不抄袭一定死。鲜有号称不抄袭还获得很好的创新例子。不过是从某种创新偷来,换上中国式衣服而已。
中国移动互联网,基本被几大巨头把持了从上到下的产品线,先控制平台,再控制终端。平台之战打完,终端之火重燃。小创业者,往往还在看热闹的过程中,就被那些战火给燎死了。
抄袭成功者,寥寥。但抄袭甚至偷来源码改造后被收购的案例却经常能找到。而真正的创新者,手头的钱根本无法支撑到创新获得认同的那一天。很多创业者,吃得差,穿得不体面,在各种创业场合,被成功的巨头耻笑,打击自信心,甚至威胁商业模式。
从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成功者,都是最好的抄袭者,是抄袭得最坚持,心脏承受力最强的抄袭者。那些创新者,博得了一时的同情和道义上的支持,但多数,慢慢被人们所遗忘。
三、谁把创业者逼到抄袭的独木桥上?
那么,是谁有这个能耐?谁把创业者,逼到了抄袭的独木桥上?是平台级玩家,是巨头们玩的内部创新,更重要的是不耐心的用户。
创业者留下的创业空间极其狭窄。国内有一个说法,投资者投资一个创业者,首先的问题是,腾讯做不做?第二个问题是,钱能熬到赚钱哪一天么?几乎很少会真正问:用户会感谢你的产品么、你怎么做到让用户感谢、团队稳定重要还是钱多资源多重要这些问题。
首先,逼迫创业者的是平台级玩家。平台,顾名思义,他们占据了各种平台,拥有了最后的发言权,用户,甚至开放架构的接入权。创新者,在前有政策逼迫,后有巨头内部创新团队追兵的情况下,往往慌不择路,落荒而逃。创新的理念,慢慢磨平。看着身边的一群一群流氓成功后洗白成商业巨头或导师,多数人难以把持自己的创业理想。
其次,用户让创业者产生幻觉,往往不知道创新能带来多少用户。而喜欢图新求变却又跟不上时代的中国的用户,落在两头担心中(担心小创业服务持续能力,担心国外稳定酷炫服务链接不稳定),只好退而求其次,彻底使用巨头的服务,而拒绝创业公司服务。
那些创业者,有创新能力的玩家,似乎就剩下那些看不到过多商业价值的行业和方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