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的作用
强生公司成立于1886年,在全球各地生产销售洗发露、化妆品、止痛药等多种日用品和医药品,其市值超过1700亿美元。早在1985年,这家美国最大的医药日用品公司就进入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并生产销售适合中国市场偏好的产品。
不久前,强生公司的高管在耶鲁讲过这样的故事:1990年代,他们在中国做了大规模市场调查,问年轻的妈妈:在给宝宝挑洗发露时最看重什么?根据什么判断哪家洗发露好?结果,年轻妈妈们都以洗发露产生的泡泡来判断:泡泡多的洗发露就是好的。看到中国市场跟其他市场的这个差别后,他们就在销往中国的洗发露里多加泡沫剂。此后,销售当然大增。
其实,泡沫剂对清洗头发没任何作用,真正起作用的化学剂不产泡泡。所以,从社会角度看,那些对洗发无用的泡沫剂是一种浪费,因为它不起作用、只浪费资源。但问题是,为什么妈妈们只认泡泡的多少,而不是对洗头发真正有用的化学剂呢?
关键在于真正清洗头发的化学剂是一般人看不到的,在洗发过程中也不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洗发露公司的化学工程师知道什么对清洗头发最重要,知道他们的洗发露产品中是否有管用的东西,但妈妈们不知道,给宝宝洗头发时妈妈看不见发挥作用的化学剂,她们喜欢依赖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判断产品的好坏。按照经济学的术语讲,在工程师和妈妈们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给市场交易带来的障碍、避免信息不对称妨碍销售,厂商工程师与产品设计师们必须找到调和手段,找到替代的东西或方式,使得交易双方尽可能有沟通的基础。
因此,泡沫剂就成了洗发露的重要中介,调和清洗化学剂本身的无形带来的障碍。这样,洗发露中既有必要的洗发剂,同时又有妈妈们喜欢看到的泡泡,让她们心里踏实。两方都得以满足。
虽然泡沫剂是一种浪费,但这是社会为洗发化学剂的无形所付出的必要代价,或说是信息不对称的代价。
广告与品牌的功能
在生活中、商业世界里,我们会处处碰到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或服务,这些无形无色无味的特征给市场交易带来挑战,定价难,交易双方容易失望,市场也容易失灵。好在现实中人们想方设法找到调和中介,去尽量消除买卖两方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障碍。之前我们谈到的“教育”就是如此,中学、大学教育至今难以办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是无形的,教育的好坏难以定价。这里,我们还可看几个例子。
许多所谓“高科技”也是如此。因为高科技具有高深的专业性、前沿性,所以,能够评价其好坏的人自然很少很少,更不是普通大众消费者所能弄懂搞清的。虽然专家们可以说一项技术是多么多么好,但老百姓可能不知所云。怎么办呢?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