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到底强在哪儿?乔布斯独一无二的苹果哲学
如果我们将“苹果独一无二的工业设计”、“苹果独一无二的软件系统”、“苹果独一无二的产品体系”归功给一个人,那无疑这个人就是乔布斯。
对于苹果来说,乔布斯是无可争议的灵魂,几乎是一个人将苹果一个普通的计算机公司变成了当下的数字帝国,乔布斯用14年时间将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逆转为美国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乔布斯时代的苹果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麦金塔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iTunes 音乐商店改变了数字音乐产业,iPhone和iPad重定义了智能移动终端,MBA让笔记本更加轻薄,此外苹果的乔布斯还影响着出版、电影等多个产业。
在苹果产品上,乔布斯拥有属于自己的设计哲学,早年前的乔布斯是个叛逆文艺青年、嬉皮士,热爱迷幻音乐,甚至有过嗑药经历,一次辍学之后去印度朝圣之后真正的改变了他,他的产品中总是渗透着个人对产品的理解,甚至有些禅宗的意味,乔布斯认为电脑的主机和屏幕应该是一体的,所以有了第一代糖果色的iMac,认为轻薄笔记本就应该可以放进信封,所以有了MBA,认为智能手机应该可以有着优秀的触摸体验,所以有了iPhone。同时乔布斯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并且极度尖刻,对于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会愤怒的扔到产品经理脸上,打回重来。
乔布斯十分注意细节和体验,像Mac OS中的字体看着很舒服,这源于他早期对美术字体的追求,Retina屏幕不但有着高分辨率,更有一种通透的质感。作为苹果用户,可以轻易的将现实生活中的交互体验投射到产品的操作上,比如iBooks中的翻页特效,卷轴滚动时的惯性,页面到达底部的反弹,弹出界面从屏幕外侧滑入的动画,甚至桌面每个图标的高光效果,这是他对细节的苛刻追求。
乔布斯不懂设计,却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他用哲学思想引导下的眼光去发现符合自己产品理念的设计师,Jony Ive是其中之一,而在产业链方面还有有Tim Cook,iOS架构设计上还有Scott Forstall。知人善任的乔布斯为苹果带来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一批在各个领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的天才。
苹果到底强在哪儿?我们正在逐渐接受它
从前的苹果产品很贵,我们买不起,所以我们选择了ThinkPad,苹果主打产品很少降价,有时候恨得人牙痒痒,现在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用MacBook和iPhone的人多了起来,人们在逐渐的接受苹果的产品和它的产品理念。
关于定位政策,有一个比喻,比如在宴会上发现一大块很棒的蛋糕,而碰巧你不喜欢吃里面的蛋糕胚子,只喜欢吃奶油和水果,那你就食指在蛋糕上狠狠一撇,只吃掉上面的精华部分,但是当时你已经三天没吃饭了,饿的快不行,那你一定不会管是奶油还是蛋糕胚子,先吃饱再说,我们的消费者现在已经吃饱了,甚至吃的过饱了,所以要么不吃,要么选择蛋糕上面的精华部分吃掉。
对于苹果的Unibody设计来说,目前在国内只有一两家有能力做出来,并且达到苹果标准,而且只有苹果有魄力去使用整块铝板进行冲压成型,扔掉八成的金属碎头,这和堆砌配置的Wintel阵营是两个概念的精品策略。
不少Windows用户会抱怨iTunes的运行效率底和难以使用,Windows用户习惯用文件位置来管理音乐,而到了iTunes上就完全不同,苹果认为用户无需知道音乐的存放位置,只是通过标签和搜索来进行管理。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就会iTunes是最不折腾的音乐管理软件,特别是在Mac平台上,可以真正的把自己完全当成一个享用内容的用户,无需安装音乐插件、还有吸引人的新建智能列表,用户正慢慢的接受他,现在不越狱iOS的用户也越来越多了,苹果的理念正在逐渐被人认可。
另外,iTunes是电影预告片最大的发行基地,在文化领域的渗透也是苹果逐渐影响用户的关键,皮克斯的动画片区别于迪士尼的不仅仅在于后者更加低龄化,更是在于每部动画片都给观众讲了一个道理,像《赛车总动员》的勇气与成长,《玩具总动员3》的放弃和普世哲学,正能量的传播更容易打动人,也更贴合原始的人性。反过来我们看超极本广告,缺乏的正是这些,为了表现续航时间长而互相争夺电源插座的那支“武侠”广告,掠夺和竞争占据了整个广告的大篇幅,而苹果在介绍产品时,喜欢让设计师在白背景下用浪漫的语调娓娓道来,不去制造戏剧冲突来吸引眼球,反而让人百看不厌,而就有趣和产生共鸣来说,多年前的《1984》和《Think Different》已经可以代表苹果的水准了。
苹果正在从产品设计和公司文化理两个方面逐渐被大众接受,而且在产品价格上也再不断的主流化,这是苹果最为可怕的地方。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