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好的产品”到“足够好的产品”
CBR:跨国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更好地应对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比如设计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足够好的产品”?
叶恩华:很多跨国企业需要转换思维方式。它们往往适应了开发适合发达国家市场标准的产品,来到中国,就需要重新思考产品的基本意义是什么,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做。因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往往倾向于开发复杂的产品,但现在需要反向而行,开发一些可能技术含量低一些、更低价的产品,这对他们来说往往不容易接受,会觉得降级或退步了,这种想法一定要克服。
马科恩:企业的专才也是核心能力,技术人员可能适应了在发达国家市场要求很高、也愿意为技术和专才买单的顾客,这时再面对中国市场的具体要求,确实会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挑战。很多跨国企业的问题在于倾向于生产“太好的产品”,结果曲高和寡。比如飞利浦,好在目前它也在逐步调整,更注意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更懂得倾听市场,有些新产品取得了成功。很多企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还不太清楚如何能做得更好。事实上这需要改变自身优势的基础。
CBR:有时可能问题不仅在于保留核心功能,还在于功能的创新。比方说迈瑞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去除了一些昂贵的功能,增加了更适应市场需要的变化,例如面对山区不稳定的电力供应,它在照明灯上增加了发电机,这些创新使它可以竞争过GE。这是不是“足够好的产品”的延伸?
马科恩:可以这么说,就是更好地适应市场。然而对很多跨国公司来说,要适应国外市场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要像本土企业那样开发某个区域市场,深入了解消费者到底要什么,然后专门提供这类产品,价格还要好,对跨国公司就不太容易。
叶恩华:另外,在消费类产品上更容易做好创新,因为这类产品往往只有一两个决策者,也比较容易弄清楚消费者在想要什么。但在B2B的业务上就更复杂了,比如医疗产品,还要了解医生的运作状况、他们如何赚钱。比如很多医生是靠开处方赚钱的,还有很多利益方会牵扯进来。再比如销售产品给国企,就要了解国企有怎样的决策程序,这些往往是最难的,也影响了外企在中国市场的适应能力。总之要考虑价值,要有一个好的价值主张,当然价格是其中之一。
组织内创新的阴与阳
CBR:创新往往会打破常规,也难免带来一些组织内部问题,如何更好地加以解决?对企业而言,鼓励创新和保持稳健之间要保持怎样的平衡?
叶恩华:我想在中国存在两面:一方面,中国文化比较讲秩序,有很多步骤和程序的规定;另一方面,中国人也时常打破规则,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也有很多的创新者, 马云就是典型代表。当然创新确实会违背组织运作的常规,你必须认真设计创新的步骤,使之既能和组织运作常规相隔离,又能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分得太开, 这样才能获取现有公司的资源。IBM过去的PC部门就是一个例子,它和公司的其他运作部门隔得太开,影响了它对公司资源的应用,只能依赖微软和英特尔。从组织决策的层面也要考虑这些因素。
马科恩:在平衡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面临对现有资源的利用(exploitation)和对新思路的开发(exploration),这对人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如果你很擅长做一件事情,就会不断地做下去,然而创新会打破旧规,把你带到不同的方向,而且很多企业经常看不到其中存在的可能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