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R:在企业中,创新会有三个阶段:产生想法、开发产品和将其商业化,中国的环境会有哪些特点影响到这三个环节?
叶恩华:我想在中国的环境里,顺序是反过来的,往往是在商业化上做得最好,其次才注重产生新想法, 这与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有关,并不鼓励学生的新点子和原创想法。不过这可能在八零后等Cye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开始有所改变。另外,中国市场上强调商业化的一个原因在于,市场发展如此迅速,竞争激烈,整个商业文化还是倾向于挣钱。而在发达国家市场,有时也出现了另一个方向的问题,尤其一些大公司,反倒不太关心商业化,一味追求新想法的产生。比如施乐公司开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奥托(Alto),却没有将它商业化而错过了宝贵机会。
CBR:许多企业可能遇到的一个挑战就是评判创新的价值,如何把新的需求转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创新者必须“掌握可能”(masters of the possible),营销者则要“掌握价值”(masters of the valuable),你们怎么认为?
叶恩华:我想这里的要点是,建立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之间的联系,任何一方都不应完全主导,而应该充分对话。营销人员从市场上带来信息,研发人员也提出建议推向市场,两者应该和谐,当然也会有冲突,这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阴”和“阳”。根本上还是要增加沟通,相互促进。
马科恩:这个过程中,可能很多人只是脑子里有想法而没有表达出来,这就需要一个系统,能把主意弄出来。也有一些技术可以有帮助。这种从内含知识到明确知识的转化(implicit to explicit)也很重要。一些日本公司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CBR:对个人而言,创新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感,还是能够刻意培养的能力?有些激发创新的思维工具,例如德博诺的“六顶思考帽”、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你们认为这些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
叶恩华:确实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比别人更有创意,不过每个人都能提高创新的能力,这里面也是有技巧的, 不只是针对个人,也有对团队思考有帮助。比如一种创新房间的布置能让你更有创意地发挥,里面有可以随意描画的白板, 让人放松的玩具。外部环境也会起作用。比如有项研究表明,在天花板比较高的房间,人的创造力往往会更高。
马科恩:有篇文章叫“创新者的DNA有何不同”,作者研究了一些有创造力的管理者,总结了五种技能:联想、质疑、观察、试验和建立人脉,这可能是个不错的答案。有时候学习是很花时间的,可能要花上十年去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有些人天生善于创新,更多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但需要挖掘出来。对于一个组织,需要有办法能把人们连接起来,群策群力,比如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员工可以很方便地分享新点子,或者建立社区,提供数据库。除此之外,和个人沟通、激发他们的想法很重要,因为毕竟人本身才是创新的源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