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偏好外国品牌”的迷惑性
中国企业家和经理人对品牌管理不信任的另一个根源,是对“中国消费者偏好外国品牌”的认知有偏差。无论在国外消费者那里,还是在国内消费者那里,中国很多领域都存在严重的负面形象。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品牌的形成,甚至影响了中国企业在本国市场的品牌形成。中国企业家需要有清醒的头脑,认清品牌建设中这些负面因素的实质。
很多关于中国消费者品牌偏好的研究,都得出“中国消费者偏爱国外品牌”的结论。
例如,品牌偏好对比研究不分产品种类,结果是在同一产品种类中所选中国品牌的质量和档次明显低于所选国际品牌。换言之它们不是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对比。结论自然是消费者选择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品牌,这往往是国际品牌。这就像是在用田忌赛马的办法,突出外国品牌优势。其实质是,消费者的偏好是基于功能性效用最大化的合理选择,而不是基于国内国外品牌的选择。
只有在同一产品种类中,所选中国品牌和所选国外品牌都处于同等知名度和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消费者品牌偏好的衡量才可能准确。例如,对于高档香烟的品牌偏好,市场销售数据表明,中国消费者对中国香烟品牌的偏好远远高于国际品牌。这还可以在烈酒市场得到显著确认。所以简单地认为中国消费者崇洋媚外、更偏爱外国品牌,是片面的。我们需要看到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现状的实质。
在同一产品种类中,同等质量、款式和价格条件下,中国消费者是偏好中国品牌的。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前述出现偏差的研究,其本质是混淆了品牌间的一般市场竞争和品牌间的品牌竞争,将中国品牌在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失败,归之于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这既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污蔑,也是对中国企业家的误导。品牌竞争应该是在质量、服务等基础之上的竞争。因此,关键问题是中国企业是不是把自己品牌的产品做到最好,在市场上真正的具有竞争力。品牌是竞争的最终胜出者。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及竞争下的持续发展压力,是品牌最大的动力。面对强势品牌的竞争压力,中国品牌只有狠下苦功,创造出具有市场最终竞争力的产品,才能面临强势品牌的挑战。
中国经济大环境的迷惑性
中国企业家和经理人对品牌管理不信任的第三个根源,是只重眼前利益。
品牌管理和发展需要企业具有更高的智慧和能力,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坚持发展品牌的原则,需要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在国内市场飞速发展,大量投机、倒买倒卖及圈钱机会的诱惑下,能够安心经营品牌的企业非常稀少。
很多在制造业发展起来的知名品牌,都在资本和房地产市场短期暴利的诱惑下转移主业,无视制造企业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根本,投入到金融资本的怀抱。
但社会财富创造的总量是不变的,如果众多企业都不创造财富,而是依靠投机致富,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快速泡沫化。所以中国十二五规划调整和提升中国企业生产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改善民生、推出劳动法和提高劳工工资是及时和必要的。这些措施不但有利于发展内需市场,同时还有助于加快中产阶级形成,有利于形成企业发展品牌所需要的真正压力和动力。
迫切性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品牌加速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和渗透,全面进入中国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抢占国内内需市场。同时,改善民生和保护劳工利益等措施使得中国劳动力成本提升,劳动力资源在国内重新配置,加上人口加速老龄化,这些现状让用较少的代价从廉价劳动力那里获取价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严重危机。他们在本国货币迅速贬值,通货膨胀的同时,向中国输出通胀。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局面,不是简单的国内市场和小富即安的小局面,而是世界竞争的Cye大格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国外向型企业,在这种局面下不走自主品牌管理的道路,是没有出路的。像中粮这样只在中国建立全产业链和集团品牌是远远不够的。对抗这一复杂而严峻局面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和发展世界级的中国品牌企业,在全球建立起家喻户晓的品牌和全产业链体系。
中国学者朱岩2009年对中国企业现状进行调研,其所总结的中国企业面临的六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这六个问题分别是:订单压力凸显,原料价格大幅波动;资金紧张;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不足;节能环保责任加重;风险控制能力不足。这些现状和弱点都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无法回避的特点和软肋。
朱岩提出从代工到发展自主品牌等六个解决路径的方案。其它五个路径分别为:从外销转内销、从低端到高端、从制造到服务、整合产业链资源、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其实,其它五项的有效实施,都必须以发展自主品牌为前提。
因为外销接的是国外品牌的订单,转内销需要自建以品牌为龙头的分销和营销体系;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需要制造商品牌作保障,才有可能进入高端制造业;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变,更需要品牌才能获得客户和市场的信任;整合产业链资源最终需要品牌才能体现;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所创造的价值也是需要品牌才能不断地积累。所以这六个路径的核心问题,是品牌管理,应该将它提到中心位置上,而其它五个路径是品牌管理的具体措施和路径方案。
可以说,品牌管理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先决条件。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