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在并未完全了解某件事情时该如何向人们描述它。这似乎是企业运营的必修课。在会谈、面试、小组讨论时,我们通常都要学会几句美言,哪怕在结束一天艰苦的工作后,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时,我们也免不了呢喃几句为自己打气。
在看起来非常正式和专业的对话中,也总是有一定的吹牛皮成分。在尔虞我诈的商业世界中,吹牛皮是一项基本的技能,如果你一定要谴责它的话,说不定会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注意:前面这句话就由于过分夸大其辞而导致牛皮吹破,难以被人们接受)。
“我有个好点子!”几乎每一桩生意都由这句话开启,接着听闻者会怀疑这个点子真有你说的那么好吗。这个过程很有用。因为,首先这个点子有些吹牛的成分,然后就会引起人们的怀疑,在消除人们疑虑的过程中,好点子被不断提炼,从而大大地减少了“水分”。适度吹牛对我们的工作不无裨益。最终,它将我们引领到一个诚实守信的世界。所以,千万不要全盘否定吹牛这事儿,我们需要理解它——甚至拥抱它。
或者,至少应该做到可以识别它。
我们采访的一些心理学家不愿意就这件事情进行任何评价。在面对“吹牛与撒谎不相同”这个理念时,有些心理学家甚至会勃然大怒。对他们来说,这两种行为都是欺骗。
我们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临床心理学及精神病科学退休教授杰拉尔德·古德曼(Gerald Goodman)博士那儿得到的最好建议是:“人在面临撒谎的压力时,总会被一些身体语言出卖:说话结结巴巴,不流畅等。”
但如果某人精于此道呢?该如何识别?
风险投资商对这些桥段烂熟于心。当我们与洛杉矶种子及天使投资人、企业律师乔·罗(Jor Law)交流时,他向我们提供了大量与创业者会谈时令人反感的牛皮语录。比较经典的有:
以“曲棍球棒曲线”预测图浮夸业绩
“每家初创公司都会列出一个漂亮的‘曲棍球棒曲线’预测图:企业发展的初期需要一些投入,而后期的利润非常丰厚。但事实证明这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虚张声势乱攀合作关系
“真正成为微软的合作伙伴,这意味着你是被认证的,能参与到微软产品开发中;还有一种情况是,微软的商务拓展团队希望与你合作。这是两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
拉大旗当虎皮吹嘘未来合作
“他们会说,在公司成立之后,某某顾问就会过来担任全职工作。殊不知,那些真正伟大的创业者有能力吸引人才免费为其工作。”
自诩天下第一
“他们会说,‘从来没有人做过我们正在做的事’;更有甚者会说,‘没有人可以做我们正在做的事’。这意味着他们非常狂妄,盲目自信甚至不能正视眼前的现实。脚踏实地并谦和有礼的企业家会说,‘请看,我们做到了,它不像火箭设计那么高深。’”
上面所举的这四个普遍的例子都是极端主义者的言行。如果你准备小吹一下牛皮,吹得含蓄点。如果你对一些尚未完全明确的合作或者自己都觉得荒诞可笑的盈利预期大肆吹嘘,就相当于提前亮出了底牌。如果你所陈述的内容让人觉得遥不可及或者令人退避三舍,无疑对你的事业没有任何帮助。
在数年与创业者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吹牛皮者共同的特点:
顾左右而言其他。政治家们吹牛皮的功力无人能及,他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信口开河。他们只会回答自己愿意回答的问题,其他的一概含糊其辞。
求助。在回答问题前看看自己的同事,发出求救的信号。
各种小动作。摸摸自己或他人的脸或者捏捏胳膊之类的行为。
眼神游离。眼睛上下或者左右张望。(对于四处张望的隐含意义,神经心理学上目前还有很大的分歧。这个动作究竟是意味着撒谎呢,还是意味着在竭力想象?在我们的经验中,它通常隐喻着在为吹牛皮打腹稿。)
如果你准备练习一下吹牛皮的技巧,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并且尽可能要做到滴水不漏。这是一种能产生积极作用的技巧,所以你无需任何自责,不要认为自己在做错误的选择。事实上,不掌握这门技艺反而是不明智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