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前面是云南建水县的豆腐夫妻,当那位妻子被问道“你想过自己会嫁给磨豆腐的人吗?你想过这辈子就磨豆腐了吗”?她的眼睛瞬间亮了一下,又灰暗下来。她对自己的生活是不满意的。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讲过的故事,那些生命的苍凉,对生活的妥协和低头,也让美食的味道在人们心中散发得更长久,正是这部作品为今年的纪录片重新镀上一层金箔。
意外收获高收视率和口碑之后,《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片频道连播三轮,并在上海电视节上卖出每分钟1万元的“天价”。2011年开播以来从没有经营广告的央视纪录频道也母凭子贵,在2012年收获了超过2亿元的广告招标,甚至连央视纪录片销售额也由此比去年增加了50%。
如果没有它,很多人对于国产纪录片的深刻印象大概依旧停留在《河殇》抑或《大国崛起》,其实中国每年仅体制内生产的纪录片就已经在400-500部,却因优秀作品未强大到足以打通整个产业链,再加上交易和播放渠道双重受限让纪录片市场一直未走出阴霾。
然而从去年开始,纪录片市场上开始有新的力量注入,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完成的《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纪录片市场总投资约为8亿元,总收入超过10亿元,与2010年相比实现了近2倍的增长。优秀作品的出现吸引了投资人的目光,新媒体等更多播放平台已相继为纪录片开放,人们对于纪录片市场的期待也再次潜行。
付出未必有回报
优秀作品的出现为纪录片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信心,但像“舌尖”一般取得商业成功的纪录片作品在国内市场上依旧属于偶然,中国纪录片的整个产业链一直尚未完全闭合,国内纪录片市场的蜕变并非易事。
国内纪录片也有体制内和商业民营两种截然不同的出身,但无论出身如何,纪录片都属于付出又未必有所回报的领域。几年甚至十年的拍摄历程都属纪录片的正常周期,而纪录片又不像商业片那样可以拍完之后立即收获商业效益。生态鸟类纪录片《天赐》导演孙宪在观众见面会上为7年来拍摄的艰辛几度哽咽,这似乎并不奇怪。
《舌尖上的中国》或许已经能够让同行羡慕不已,能够依靠国家资金支持的央视纪录片频道本来已经属于少数。即便如此,执行总导演闫大众现在都还记得10个多月拍摄周期里的孤独感受,对于能否回收成本完全未知。团队甚至曾经考虑在最后一节加入广告植入,做一集中华最优秀餐厅的专题以收回成本。因此“很多电视台都已经不太愿意对高风险的纪录片提供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民营企业的生活自然更加充满焦虑,在尚缺乏专业纪录片投资基金的当下,民营资本的介入只能听天由命,他们要么去国外寻找支持纪录片拍摄的民间基金,要么只能自筹资金,国内很多纪录片导演都只因热爱而制作,对商业并不强求。因此现在很多民营纪录片公司只是引进国外纪录片卖到国内电视台,做一些翻译制作,编写字幕之类的事情。
其实在国内,影院和电视台仍是纪录片回收成本最快的两种播放渠道。《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纪录片目前拥有8个频道电视频道,83档电视栏目。2011年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映许可证”的纪录电影总计26部。
虽然电视台的播放平台在增加,但在民营纪录片发行公司“北京零频道”负责人郑琼的经验中,国内真正有购买能力的电视台并不超过20家,而影院为纪录片开辟的放映空间对于整个市场依旧有些杯水车薪。
如果想要在北京寻找定期放映纪录片的地方,或许只能去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这样的艺术影院,抑或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这样的文化沙龙,它们并不以商业票房为首要目的,虽然网站版权购买渐成风尚,但想要从中回收投资几乎也只是奢望。
“北京零频道”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了10年,但去年终究也没有逃过倒闭的结局。郑琼当然想到过将国内的纪录片发行到海外,然而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也只是少数优秀作品才能享受的殊荣。“中国很多纪录片的题材并无法吸引国外观众,故事表达尚显薄弱”,而纪录片无法跨越品质的门槛,也就难以进入国际市场。
创作过程艰难,资金投入没有良性运转的回收渠道,虽然纪录片的市场价格从过去每分钟几十元上升到现在300-500元的基线,但近几年来,国产纪录片又进入了硬炒作的操作思维,售卖价格和作品质量严重背离,一些公司广告宣传之用的纪录片,竟然也在这波大潮中卖的了好价钱。经常性陷入有价无市的交易市场并没有火热到足以打通前端产业链,而仅凭少数几部优秀作品改变市场总归是无力的。
纪录片市场的正能量
或许现在并不是纪录片成长的黄金年代,但中国的纪录片市场容量几年来正在不断扩充,《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电视纪录片播出总量约为58000小时,其中首播量约16000小时,制作节目约8700小时,这些数字与2010年相比增长速度已经超过20%,也有多位纪录片制作人将2011年看作是中国国产纪录片市场的启动年。
对于纪录片市场的回暖或许并不只是又一次捕风捉影的想象。其实陆续会有作品传递出商业回报的正能量,较早期的《故宫》、《再说长江》曾创造了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最高售价,而《我的抗战》、《大视野》,抑或《舌尖上的中国》也引来投资人对于纪录片市场的再次关注。就像某门户纪录片频道主编黄平茂的感受,“2011年以来,虽然市场尚未建立起架构性的投资渠道,很多投资都属于市场试水行为,然而随着纪录片市场的良好预期,投资困难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
传播渠道的狭窄一直让纪录片制作者深受其苦,然而近年来新媒体陆续介入,较早成立纪录片频道的爱奇艺、搜狐纪录片频道,甚至2011年才迅猛发展的腾讯视频都相继进入纪录片市场,它们纷纷开始购买纪录片版权,由此纪录片的播映空间里也不断有光线穿透进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