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为了躲避猎人的追捕,往往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挖个洞藏在下面,而猎人也会想方设法将狐狸从洞里赶出来。
有时投资机构与创业者周旋的过程就有点类似狐狸与猎人,在投资之前,创业者往往会有选择地披露信息,回避甚至隐藏其他的一些内容。而投资人则希望能不惜一切手段把所有想知道的信息都挖掘出来。
这种角斗在尽职调查阶段尤为明显。原本投资机构寄希望于由律师、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等第三方机构组成尽职调查小组,通过对拟投企业的团队、产品、市场需求、竞争优势、财务状况等方面做全面深入的审核,以此来帮助他们判断拟投企业的投资价值。而这也是尽职调查的最大意义所在,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他们所愿。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创业与金融系教授伯努瓦·雷勒直言不讳地指出,“投资机构总是觉得这种外部的尽职调查会给他们提供他们想要的所有答案,但实际上这个过程给大家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不管花了多少钱去做这个尽职调查,永远不可能用这个尽职调查去摆脱对一些信息的不确定性。”
如何才能拿到企业最真实的信息、创业者最真实的想法这对投资机构而言已变得越来越难。
“像牙医一样”
据记者了解,虽然每个投资机构对拟投项目都会有一定的尽职调查周期,但聘请专业第三方机构来调查分析所有信息的做法在国内已越来越少。毕竟一个高质量的尽职调查,持续几周到几个月,涉及多方面专家,动辄上千万元的花费,无论在人力成本还是时间成本上都是一种消耗。如果最后得出的结论仍然不是真实的,这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无疑是笔折本的买卖。
特别是对于一些早期企业而言,眼下的尽职调查已非常简单。一位本土VC合伙人告诉记者,一些初创企业在发展阶段会面临没有产品,没有任何销售业绩、利润和现金流,或是团队还非常小,客户还在发展阶段,所以此时要分析和挖掘的信息就非常有限,很多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无法进行精确的评估,一般尽职调查的重点就是创业团队的能力以及产品的行业发展前景,而这些工作大多会由投资机构内部的团队完成,不会外聘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
即便是一些已步入成长期的企业,已有确凿的财务数据及产品,要想借助外力获取现成可靠的信息也并不容易。上述合伙人直言,“创业者往往会传递给投资人一些非常棒,看起来非常具有前景的商业发展提案,避重就轻地提供一些企业的信息,用一些华丽的词藻说服投资机构注资。”上述合伙人说,“创业者讲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强,不少企业都会跟我讲未来愿景是要成为中国的××企业,但显然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
正是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也开始让投资机构寻求用更好的方法从创业者的口中获取一些对他们而言有用的信息,给自己的尽职调查把关。雷勒说,这就像是一位牙医,一定要一直深入到口腔内部才能把蛀牙拔出来。
上述合伙人坦言,眼下对于企业的尽职调查更多的还是会把重点关注在企业外部的一些信息,比如产品、技术、市场、竞争对手等,弱化企业内部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地确保获取结论的客观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