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铭心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的国际商务研究讲座教授,是国际战略管理研究领域贡献最大的研究者之一。他曾在1994~2004年期间,担任毅伟商学院分管研究的副院长。
毅伟商学院一直拥有仅次于哈佛商学院的世界上第二大企业案例库。毅伟也是世界上关于中国案例产生最多的商学院。作为毅伟商学院亚洲管理研究中心的主任,包铭心一直致力于亚洲和新兴市场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亚洲企业案例库。
他和中国也有着不解之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中国企业,也是为数不多的拥有中文名字的西方知名教授,包铭心是如何念好“中国经”的?
中国玩具曾在美国被大量召回,当时美国的媒体普遍都认为是中国的玩具制造商有问题。时任毅伟商学院亚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的包铭心教授就做了一个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玩具出现问题的主要责任是美方的设计,为中国玩具厂商正了名,避免了中国玩具进一步的损失。
世界不都是平的
《经理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世界是平的,但您认为是世界是不平的,中国企业国际化会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包铭心:世界是平的,但在实践中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就有句成语叫“山高皇帝远”。现代化的互联网似乎能够把世界铲平。事实上,全球化只是一种需要考虑的选择,很多事情人们更需要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仍然需要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来改变人的意识和观念,世界不是仅靠互联网和现代化的技术就能铲平的。从某些方面来讲,世界是不平的,像东西方的文化与体制是迥然不同的,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改变过程也是漫长的,东西方企业的文化也有很多差异,光有技术还铲不平这个世界。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做到知己知彼,不但要做好自己企业管理,还要了解国外企业的管理和实践,从别人国际化经验中找到自己的国际化之路。
《经理人》: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鲜见成功案例,主要症结是什么?印度公司国际化为何比中国企业更具优势?
包铭心:中国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的确不多,主要因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起步比较晚,仅仅有一二十年的时间,还处在学习阶段,需要一个培养和成长的过程。中国企业在国内实践做得很好,但不一定了解海外的实践,国际并购需要克服文化差异、体制障碍等很多困难。中国企业要实现国际化还需要更多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理念和做法。另一个障碍是缺乏国际化人才,日本很多企业可以雇佣外籍职业经理人担任CEO,中国企业却鲜有外籍人士担任高管。
中国产品走出去做得比印度好,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显然不如印度做得好。印度很多大企业集团能走出去,最大的优势是人才,印度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在语言、文化、观念等方面的障碍比中国企业少,另外一方面,印度大多是民营企业,不需要层层审批,市场反应非常快。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