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投资行业分布的差异。长期以来,台湾的创业投资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投资对象。以2010年为例,投资金额占总投资额比例为据,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光电(31.41%)、电子工业(13.07%)、半导体(11.8%)、其他制造业(10.90%)、生物科技与制药(8.73%),这五项共占总投资额的75%以上。近年来大陆创投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持续走低,但投资重点仍主要聚集于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金额所占比例为52.4%,传统产业为47.6%。2010年投资金额最为集中的五个行业分别是传统制造业(10.1%)、新材料工业(9.3%)、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8.3%)、金融服务(7.8%)、消费产品和服务(7.1%),这五项共占总投资的43%左右。显然,大陆受到扩大内需等政策的影响,风险投资者倾向于大陆“反周期”性的传统行业,比如基础设施、餐饮、零售、医疗等关系民生的行业和低碳、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因此,海峡两岸创投在行业的选择上重点各有不同,这主要是由各自的产业分布和发展特点及相应的政策不同决定的。台湾风险投资选择的行业以高科技产业为主,而大陆则围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岸创投业的错位选择构成两岸风险投资合作的有利条件。
(三)投资阶段分布的差异。国际上通常将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划分为五个发展时期:种子期、创建期、扩张期、成熟期和重整期。通常投资于越早的时期,风险越大但回报率也越高。新世纪以来,大陆创业投资资本分布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2010年大陆创业投资资本仍然集中在项目中后期,其中成长(扩张)阶段的比例达到49.2%,成熟阶段则占到了20.2%,对种子期和起步期的投资金额仅占27.6%。而在台湾地区,在总体分布上,投资于各个阶段的资本比例也是“中间大两头小”,而且其重点投资阶段一直都处于扩充期。因此,两岸的创业资本在投资阶段有着向中后期发展的趋势。
两岸创业投资的优势比较
台湾地区在人才方面有明显优势。伴随着台湾地区风险投资30年的发展,其专业人才储备丰富,不但熟悉国际资本市场,而且知晓产业发展新动向。在大陆,既熟悉国际资本市场和产业发展动向,又了解国内投资市场的创业投资人才屈指可数,供不应求,这导致专业投资经理流动过于频繁,从而引起创投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和投资团队的不确定性。
大陆则在市场方面拥有明显优势。大陆的科技成果和项目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10年底,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8693项,其中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达5160项。随着金融海啸的爆发和欧债危机的不断演变,大陆经济增长前景被普遍看好,加之政府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大陆未来案源储量比较丰富。相形之下,台湾岛内电子、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日趋成熟,很难再发掘质量俱佳的风险投资产业。加之,资本市场低迷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岛内风险投资案源明显不足。1996~1999年台湾风险投资公司年均案例数为10.9件,2000~2006年为4.1件,2007~2010年仅为2.2件。
此外,政府部门在两岸创投业的发展中扮演不同角色。在大陆,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主导创投业的发展,即早期的创业投资机构大都是政府直接或间接投资的,具有很强的“财政”背景,这导致其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创投业的发展。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创业投资运行机制的逐步规范,政府的资金也逐渐剥离或淡出,并不断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实现创业投资资本的多元化。而台湾当局对创投业的发展则更多地采取引导的形式加以支持,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其他各种形式的民间资本而不是由官方资本直接投入创投业,从而促进了创投业有序、快速发展,最主要的工具是是税收减免和资金融通。
正因为海峡两岸在发展阶段、资金来源、投资情形、退出机制和优势所在等方面的差异,海峡两岸创业投资的合作,有利于两岸创业投资拓宽资本来源,壮大资本实力;挖掘投资潜力,开拓投资市场;改善经营管理,优化投资效果;畅通退出渠道,实现投资目标。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