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需求方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徐亚丁则表示,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21世纪的经济环境和创新环境,颠覆式创新也层出不穷。西方很多创新学者已经在思考如何发展一种创新模式。而发展颠覆式的创新,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大量的、愿意尝试新技术的用户群,这是西方所欠缺的,但却是中国所大量拥有的。
“客户的新需求一旦出现,我们就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做研究。比如说,基层医院市场对医疗系统有高性价比、高智能易操作、高安全性等需求,我们根据这样的需求,由本土研发团队开发出相关产品。再比如,最新的一个产品就是飞机发动机GEnx,它可用在波音787上。”夏智诚说,这一新型发动机包括用复合材料制造的风扇叶片、更小体积的核心组件,“飞机的静音程度降低了30%,燃油使用量也能降低15%。”
“现在,GE在上海有一个研发中心,在成都和西安各有一个创新中心,上海的研发中心偏重于基础研究,成都和西安的中心偏向于LED、医疗、页岩气等应用创新。今后公司的研发团队还会继续扩大。”
创新条件:人才不可或缺
而有了机遇,又有了需求很大的市场,回到根本,创新更需要依靠人、依靠教育。
陈文琦说,很多人都认为财力很重要,但财力只是一个运用工具,我们可以调度的还是人力和物力。“经济学会经常提到生产要素:涵盖劳动力、土地、资产。其实讲的通俗一些,生产要素就是人力与物力。”
人力也可以分成人的脑力和体力。一开始,大部分人依靠的是体力。我们看到,过去一长段时间里面,人类发展的进步是十分局限的。因为,每个人的体力就这么多。
“实际上,人越多,也就是让我们的体力增加了一些。”陈文琦说,“整体而言,体力再好,却无法让我们产生爆发性的成长。但人的脑力就不一样了。虽然我们今天每个人的脑力发挥都有限,可是从过去几百年来看,我们在脑力上所持续产生的生产力和发展是非常惊人的。”
GE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程静说,对GE来说,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要,但目前国内的高端及优质人才领域,还是有供需不平衡的状态,整个市场进入到了激烈竞争的轨道上,而且恶性竞争的势头也出现了。“我相信,这种竞争态势会持续10年左右。”
程静称,GE中国在吸引、挽留人才上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包括海外跨国公司,也包括目前已成为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一批中小企业。
而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对于人才来说,GE的世界500强光环在逐步褪去,与国有企业相比所具备的优势不如以往那么明显。
她表示,GE已在做人力资源战略的调整,主要是为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及吸引、挽留人才。包括对员工提供菜单式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导师计划和家庭保健计划等等。
夏智诚在看待这一问题上则显得更加乐观一些:对于GE的人才吸引力还是有信心的,“GE很有竞争优势,如价值观和公司文化方面,公司的福利、环境更符合当代青年人的需求。”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