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要触动高收入群体,一方面他们又是政策的制定者,方案迟迟出不来也很正常。”王建勋对《英才》记者说。
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国企实现利润1.3万亿元,2010年盈利近2万亿元,但2009年利润上缴比例为6%,2010年为2.9%,且上缴红利主要在企业体系内部转移,没有明显惠及民众。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为800.61亿元,支出769.54亿元,其中723.6亿元又以各种名目返回企业,调入公共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的只有40亿元,仅占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5.2%。
有关官员称,国有资本收益的收取比例,需要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现阶段不宜过高。
不过对于最终的方案,王建勋并不太乐观。他直言,由于受到利益群体的阻碍,最终出台的方案极有可能是相互妥协的产物,可能只是原则性、框架式的方案,“期盼方案能解决根本问题是不可能的。”
改革必须改善民生
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仍在逐年拉大。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首部《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创新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基尼系数0.275,2010年达到0.438,20世纪90年代以每年0.1个百分点提高,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报告中提到,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是2倍。而我国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最高与最低工资相差15倍,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工人收入差距18倍。中国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逼近社会容忍线。
所以,改革如何进行,则成为学界和决策层讨论的重点。
王建勋表示,解决贫富差距,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中国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现在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土地几乎是其最重要的财产,但是土地不属于自己,不能买卖、抵押,农民不能从土地获得收益。应该土地私有化,让农民拥有土地,以获取收益。另外,现在很多政策如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都在歧视这个社会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民。这些制度如果不改变,搞收入分配方案一点儿意义都没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把这些制度性的壁垒都改变了,低收入群体自己会想办法致富。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打破阻碍他们致富的制度。
长期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王小鲁对《英才》记者指出:“光讲改革收入分配体制,但触及不到根源问题,不推动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解决不了收入分配问题。制度改革,根本上来说要靠扩大民主、建立法制,让老百姓监督政府,大方向要明确。在这些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要指望制定一个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王小鲁认为,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改革制度。首先要打击腐败,保证公共资金合理使用。另外,垄断收入、资源性收入如何分配是一个重要问题。土地、矿山资源的管理,资本市场的管理和运作,都需要公开透明。其他垄断部门的收入也要推进税制改革,还需要扩大竞争,减少垄断。
“要扩大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保障的全民覆盖,这些都需要从制度上来解决。改革必须改善民生,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王小鲁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